最近蛋壳公寓暴雷,不光投资人蒙受巨大损失,还令大量在一线城市就业的青年流离失所。引爆了青年人的中年危机。我想我不必解释中年危机是什么。但那些在一线城市打工的,怀抱着梦想人青年人,在被房东赶出去那一刻起,应该对中年危机这四个字有着深刻的体会。
只不过,我感到疑惑,过去所说的中年危机是 40 岁左右的人所遭遇的生存压力,但现在的中年危机看上去已经提前到 35 岁了。也许再过几年,中年危机发生的时间点,将提前到 30 岁?
35 岁职场诅咒,与一个人的「社会有效时间」
最近一篇文章提到「35 岁的职场歧视」这一社会现象,大意是,中国职场里有一条隐形的年龄歧视,认为人一到 35 岁就会失去其劳动的价值。我认为「歧视」一词用得还是太轻了,应当用「35 岁职场诅咒」才合适。
鉴于此,我引入一个概念,「社会有效时间」,意指一个人可以在社会当中有效贡献自己的才能、时间的时间段。我从踏入社会寻找工作开始起算,一直到 35 岁发生中年危机结束。
- 中专毕业生的「有效时间」是 35-19 = 16 年
- 大专毕业生的「有效时间」是 35-22 = 12 年
- 本科毕业生的「有效时间」是 35-23 = 11 年
想想,实际上一个人的一生只有短短十几年是有效的,其它时间对社会而言毫无价值。而现代医学如此发达,一个人的寿命可以延长到 90 岁 100 岁,这漫长的一生中,「社会有效时间」只有十几年,其余时间都可计做「社会性死亡」的时间。
这一结论让人不寒而栗。
35 岁职场诅咒,和内卷化社会现实
如果要破除 35 岁职场诅咒,也就是青年的中年危机,实际上就是要延长「社会有效时间」。问题在于,是什么让一个人的「社会有效时间」如此短暂?找不到病因,就无法对症下药。
这就需要分析「35 岁职场诅咒」现象。基本上,这是 40 岁中年危机同样的版本,只不过它的年限提前了。年限的提前,我经过分析有几个原因:
- 数量年年增加的应届毕业生,愈发紧张的工作岗位资源
最近每年的应届毕业生的数量都创新高,2018 年 820 万,2019 年 834 万,2020 年 874 万。可惜的是,长期跟踪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机构麦可思在最新的报告里,删除了「就业率指标分析」这一重要的数据。目前只能查到 2018 年和之前的版本还保留着。
按照麦可思的《2019 年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8 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 91.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1.0%)持续缓慢下降,较 2014 届(92.6%)下降 1.6 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 92.0%,较 2014 届(91.5%)上升 0.5 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