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for: #投资

雷公的投资体系摘录

《给投资者估值》

人都有优缺点,别浪费太多时间去修正你的缺点,而应尽其所能的将优点发挥到极致!

  1. 超出个人专长(边际)的事情尽量不参与。人无完人,不要试图「越界」,因为那些事都会影响你人生的折现率。人要走向成功,必须学会做减法,一定要尽早搞明白哪些事自己做不了,把精力和智慧集中在一个具有绝对优势的事业上——这就是你的护城河!
  2. 一定要有一个符合时代特征的价值观。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特有的进步力量,这是无法用估值来衡量的。我们可以把这些无法量化的因素称之为「眼光」——这是一个投资者大幅提高自身估值的主要方面。

《授人以渔》

雷公混雪球的主要目的是来学习的,而不是来膜拜的。一个人水平高低要看他提供了哪些对我有用的知识或见解,而不是他吹嘘的收益率,更不是粉丝数多寡。我的关注中就有很多粉丝数量很少的球友,他们是良师益友——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授人以渔」的贡献者们,他们值得尊重,值得珍惜。

Success isn’t just about what you accomplish in your life. It’s about what you inspire others to do.

《我的理想》

投资是一场探求「真理」的战争,金钱不是战争的目的。

投资那些属于未来的企业,有助于把投资者从「嗜血者」的角色转变到「贡献者」的大义上来,投资不仅仅是获利,更是一种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力量。

《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一段小故事:

在一次 PARTY 上,索罗斯的一个朋友请叫他最近比较看好什么股票。索罗斯稍加思索,回答说:「地产股,买地产股不错」,并且陈述了大量看好地产股的理由。这位先生非常仔细地听取了索罗斯的建议,认为很有道理,不久他便买入了一些地产股。可是时间不长,地产股大跌,致使这位先生的持仓亏损严重。但是基于对索罗斯的信任和尊重,他并没有卖出。可过了一段时间,在另一个 PARTY 上,这位先生与索罗斯再度相见。没想到,索罗斯一见到他便说:「我最近做空地产股赚了很多钱。」这位先生非常纳闷与生气:「你不久前还说要大量买入,怎么又做空获利了呢?」索罗斯:「哦, 因为市场并没有证明我的判断,也许我错了 ,所以我改为做空了……」

顺应市场才是赢家。

如何在股票的价值属性和交易属性中找到平衡点,这都是一些投资者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理解了「偏见」与「共识」,就理解了索罗斯的「反身性原理」的精髓——「偏见」总会在某一时刻形成「共识」(或理解成「合力」),即:市场的声音。主导市场走向的,是市场大多数参与者的「共识」而不是某些个人的「偏见」,这是索罗斯的核心理念。

《逻辑比数据重要》

这位朋友犯了一个「精确的错误」——过于注重企业的历史业绩、估值等等静态量化因素,而忽略了企业动态发展路径的研究。

投资的逻辑比数据更重要,在财报数据上找不到「未来之星」,比如特斯拉,因为大多数这样的企业在初创或扩张时期的财务数据都惨不忍睹。因此,我更愿意研究财报之外的东西,比如商业模式、收入增长的动力(根源和趋势),以及企业的收入增长是行业整体性的还是企业个例,还有竞争对手丢腰带也必须同时对比考量。

收入是利润的晴雨表。

  1. 对于新兴行业或是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利润差一点不要紧,市盈率高一点也不要紧,只要收入在大幅增长(并且在相应的市场占有率提升)就是好事。
  2. 行业进入中速发展期时,收入转化成利润的能力可以区分出企业的好坏。并且,用较低的代价来获取高额利润的企业才是优质企业。
  3. 当行业或企业进入成熟期,收入增速就会趋缓,这给投资者一个预警:投资这家企业的最佳时期已经过去了。有趣的是,恰恰是这个时候,企业的报表时最好看的时候。

《再论逻辑的重要性》

做投资最重要的是逻辑,然后是验证。

逻辑要基于一种「合理」的假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根据能力圈来假设比较合理,即所谓的「常识」。利用常识来把逻辑说通顺,对错无所谓,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投资活动最主要的环节是验证。

验证部分有三:

  1. 假设如何证伪
  2. 市场如何反应
  3. 数据如何证实

三者相得益彰,我认为投资要做到先人一步,必须重视前二者。处理这三者关系的能力体现了投资者的水平。

股价并不完全取决于基本面,而是在于基本面的变量有可能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无才便是德》

要赚到一只翻倍股,没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是拿不住的,没有一些攻守策略是拿不住的,没有一点专注精神是拿不住的。最重要的是,要边赚边学,边学边赚,让盈利成为一种习惯,让盈利的模式可以被复制。

《大数据时代的投资思路》

投资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核心是数据流。

  1. 平度。数据必须是过程的数据,而不是结果的数据,是用户参与产生的数据,而不是单向传播的数据。工业时代的数据是单向传播的,在互联网时代则是互联互动,是双向甚至多向的。用户的使用过程、习惯、爱好等等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获知,这种数据是真正的大数据,这样的数据才是有价值的。
  2. 数据的速度。实时的数据,现场的数据,有时效性的数据,企业处理的数据同样要求反馈及时。
  3. 维度。全样本的数据,多结构的数据。
  4. 温度。用户是人,所以数据记录了人的感情、思想、爱好和需求。这些数据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投资于嗅觉》

「嗅觉」是什么?嗅觉就是你在一个行业里浸淫的时间足够长、研究得足够细、见识足够广、经验足够丰富,并且在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的习惯。

只要你够专注,够勤奋,对新事物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凭着「嗅觉」进行投资,而不是借助那些滞后的数据与图表,我相信,进入这个阶段,投资是一件无比快乐的事业。

《听风与识鸟》

投资随大流的(平庸)的企业很难获得超额收益,只有那些超越平均水平的企业才是良好的投资标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问题,在一个超速增长的行业中寻找理想的标的,远比在一个平庸的行业中寻找要容易得多。如果一个行业的未来(3-5 年)的平均增速是 20%,那么投资这个行业中的企业,大概率上不会低于 20%的回报,这叫「听风」。听风并不需要如何高深的专业水平,凭常识就可以解决。

Read more

雷公投资:企业基本面研究纲要

本文是去年为招聘研究员时写的一个《买方研究报告纲要》,是我研究企业基本面时经常关 注的一些要点。由于原文较长,本文对其作出了必要删减,保留一些纲领性的内容,希望对 广大球友有益,也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请注意:本文仅代表我个人观点,而非教科书式 的陈述,文中观点难免有所偏颇,请慎入。

第一部分:确定一家公司的“质地”(描绘一家公司的总体印象)

1.1 天花板

天花板是指企业或行业的产品(或服务)趋于饱和、达到或接近供大于求的状态。在进行投 资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企业属于下列哪一种情况,并针对不同情况给出相应的投资策略。在 判断上,既要重视行业前景,也必须关注企业素质。

1)已经达到天花板的行业——极度饱和的行业(如钢铁行业)。投资机会来自于具有垄断经 营能力的企业低成本兼并劣势企业,扩大市场份额,降低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边际成本,从而 进一步构筑市场壁垒,获得产品的定价权。如果兼并不能做到边际成本下降就不能算是好的 投资标的。比如,国企在行政推动下的兼并做大,并非按照市场定价原则进行,因此其政治 意义大于经济意义,此类国企不具备投资价值。 那些在行业萧条期末端仍有良好现金流,极具竞争能力的企业在大量同类企业纷纷陷入困境 之时极具潜在的投资价值。判断行业拐点或需求拐点是关键,重点关注那些大型企业的并购 机会,如国内四大钢铁公司。

2)产业升级创造新的需求,旧的天花板被解构,新的天花板尚未或正在形成。如汽车行业 和通讯行业。这些行业通常已经比较成熟,其投资机会在于技术创新带来新需求。“创新” ——会打破原有的行业平衡,创造出新的需求。关注新旧势力的平衡关系,代表新技术、新 生产力的企业将脱颖而出,其产品和服务将逐步取代甚至完全取代旧的产品,如\(特斯拉电 动车(TSLA)\) 和\(苹果(AAPL)\) 的创新对各自行业的冲击。

3)行业的天花板尚不明确的行业。这些行业要么处在新兴行业领域,需求正在形成,并且 未来的市场容量难以估计,如新型节能材料;要么属于“快速消费”产品,如提高人类生活 质量、延长人类寿命的医药产品和服务。这类行业历来都是伟大企业的摇篮,牛股层出不穷, 要重点挖掘那些细分行业里具备领军地位的优秀企业——即:小行业里的大公司。

我们完全可以从公司和行业报道中,通过以上 3 点探讨深刻了解一家公司的行业地位和未来 想象空间。重点是明确:1. 有没有天花板?;2. 面对天花板,企业都做了些什么?

1.2 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指企业提供哪些产品或服务,企业用什么途径或手段向谁收费来赚取商业利润。 比如,制造业通过为客户提供实用功能的产品获取利润。销售企业通过各种销售方式(直销, 批发,网购等等商业模式)获取利润等等。 研究商业模式的意义在于:1. 是不是个好生意?2. 这样的生意能够持续多久?3. 如何阻止 其他进入者?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和商业壁垒。商业模式,核心竞 争力和壁垒三位一体构成公司未来投资价值:前者指企业的盈利模式,核心竞争力是指实现 前者的能力。壁垒是通过努力构筑的阻止其他公司进入的代价。 举例来说:戴尔和联想销售的产品本质上没有多大区别,但是戴尔的电脑直销盈利模式不同 于传统电脑销售,相应的核心竞争力是它的全球直销网上管理系统。联想若想重新搭建此平 台代价太高,且有可能远高于戴尔构筑的成本,因此这套直销网络成为戴尔的壁垒。但是, PC 饱和是戴尔的天花板,限制了它的发展空间。 \(百度(BIDU)\) 的盈利模式是搜索流量变现。搜索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其核心竞争力,先发优 势构筑的巨大数据库和大量的应用软件是其壁垒;通过免费杀毒为入口,获取流量变现是\(奇 虎 360(QIHU)\) 的商业模式。强大的研发能力,快速的服务响应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快速 累积巨大的用户群构成竞争壁垒。360 利用巨大的用户量努力进入搜索领域,但是一直没有 看到突破性的技术进展可以挑战百度累积的巨大数据和应用壁垒,所以相形之下,360 尚未 具备颠覆百度的能力。

另外,传统银行的商业模式是息差,竞争力要点是低成本揽储能力、放贷能力和高度的信用。 壁垒是用户基础。中国的银行有政府信用作为担保加上劳动成本低廉,所以进入国内的外资 银行很难与之竞争。一旦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中小股份制银行的信用将受到质疑,所以外资 投资首选四大行,降低内地股份制银行的投资比重。

简要的商业模式情景分析:

靠什么挣钱?产品还是服务?挣谁的钱?是从现有的销售中挖掘、争夺,还是创造新的需求? 如何销售?从产品生产到终端消费,中间有几个环节?有什么办法能够将中间环节减到最少? 企业有没有做这方面的努力?随着销售量的扩大,边际成本会不会下降?等等。

Read more

從底層邏輯看巴菲特核心重倉股的思路、原則和條件

作者:董宝珍

巴菲特重仓股的共同特性应该就是巴菲特选股的思路、原则和条件,以下是巴菲特核心重仓股的共同特征:

第一、产品需求永无止尽的快速消费品公司

行业内已经认识到巴菲特几十年来主要是投资消费和金融,其中消费是第一位的。只是这种消费类公司都是快速消费品,而不是耐用消费品和慢速消费品。巴菲特没有投资房地产,也没有投资一些商品更换周期长的公司。

可口可乐巴菲特一天自己就喝几瓶,华盛顿邮报天天一份新产品,宝洁吉列、美国运通的服务和产品全部都是快速重复消费。而且这些重仓股的产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上几乎都是无始无终的,不能想像美国人不再喝可乐了,也不能想像美国人不再用快递服务了,生命周期无限长的快速消费品是巴菲特核心重仓股的第一特点。

第二、买大不买小、买老不买新、买垄断不买竞争

巴菲特买大不买小,买老不买新,所有的重仓公司都是其所在行业的超级龙头和绝对老大,这些公司也是美国企业界的巨无霸。巴菲特不介入处于自由竞争阶段的行业和公司,他只买那些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寡头垄断行业中的超核心龙头股。华盛顿邮报几乎是美国舆论媒体的旗帜;可乐、宝洁吉列、运通基本上这些企业都占据着整个行业的半壁江山。

这些大的企业常常被人们视为成长乏力,但事实是这些企业因为长期经营所形成的内部稳定的经营体制和机制,加上行业竞争进入垄断而非常稳定,成长性并不逊色于其它公司。

巴菲特一生没有持有过所谓的中小盘股,巴菲特所持有的股票都具有长期生命历程,都是在他们已经经营了几十年后巴菲特才介入的,没有一个较长的经营历程,巴菲特甚至不看一眼,新的公司、小的公司、没有历史的公司在巴菲特的投资组合中从来得不到起码的重视和关注,而老的、有历史的、规模巨大的、行业绝对龙头则成为巴菲特重仓的核心公司。

第三、买简不买繁

巴菲特买的公司都不是特别依赖科学技术的行当。可乐是往水里面加点糖后灌装的产品,没有技术壁垒,有人说可乐有独特的配方,什么饮料都有配方,配方不是什么复杂神秘的事情。美国运通本身是快递出生,快递也没有什么技术。宝洁、吉列更是如此。

巴菲特投资的公司都不是复杂公司,都不是工艺日新月异的行当。事实相反,我们可以看到巴菲特的核心重仓股都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在单一产品上经营。

所有的重仓股在经营历史上都没有业务转型、有没有向新产业进军,持之以恒的围绕着自己单一的简单产品,在可口可乐身上这一点体现的最集中,近百年的历程中,可乐的生产工艺没变化,公司的主打产品没变化,什么都没有变,就是在这一桶小饮料上做成世界性的饮料巨头。其它几家公司也是如此。

第四、买轻不买重

巴菲特买的公司的收入的进一步增长,利润的扩张,企业的壮大基本上不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务、技术开发、设备投入、厂房建设等投入巨大的资源和力量。大部分公司不是重资产行当,都是轻资产行当。

华盛顿邮报在这个问题代表性非常鲜明。一份报纸的成本包含办公、记者、编辑、排版等费用,但随着报纸发行量的扩大,其实成本并不同步增加,业务规模无限扩大中,成本相对锁定,一万份华盛顿邮报的成本和一百万份华盛顿邮报的成本差不了特别多。

芒格在投资历程中曾提出一个问题,一个拖拉机制造企业要扩大业务规模,前提是先花钱买配件,先花钱建生产线,厂房设备、培训员工,之后生产出拖拉机来,拖拉机能不能卖得了不得而知,但卖拖拉机必须得先投入生产拖拉机的资金,而且想扩大产量也必须同步扩大资本支出,于是这类企业就不好成长。

巴菲特显然也看到这类问题。他的重仓股选择不依赖于大量的资本支出、人力、财务的投入,业务量扩张的过程中少量的投入,甚至于不投入就可以扩大收入和利润,从而使得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增加的收入大部分转化成了利润。

我们可以再看一下可口可乐这家公司,可乐与华盛顿邮报不一样,要想增加可乐的销售,还必须得增加生产车间、厂房和原料,比如可乐扩张到中国的过程就是在中国大量的建厂进行灌装。

包括很多连锁企业,沃尔玛、苏宁、肯德基这些历史上的杰出成长股都好像是说要想业务量扩大必须扩张门店,表象是如此,但实际上这类扩张是无风险的复制,它不需要业务模式的创新、不需要技术的创新、不需要经营方式的创新,是对原来已经无限成熟、无限规范的业务模式、生产工艺过程在异地,在新市场领域的扩张。

在这个扩张中,一般来说几乎没有风险,因为是此前的成功拿过来的重新利用,它不是进入一个陌生的行业,不是需要一种陌生的工艺技术、管理,它是在这个企业积累了几十年固有的成功优势和被市场完全证实可行的一套方法、原则的重新复制和再利用。

所以这类扩张固然说业务量的扩张需要额外支出一些成本,但这类成本是保障的支出,是有一系列成功经验做保障的再复制,新开的店的风险极低,而且共享了原有公司所有的软资源,信息资源、品牌资源、管理资源,扩张过程中固然有一些费用投入,但是它几乎是轻车熟路的重新复制,从而成功率非常高。

因此,适当的支出一些成本,只是这些资本的经营运作过程是原来老的模式的重演,没有新风险,一旦产品出来马上就可以转化为利润,这类企业也是轻资产公司。

第五、买每天都可以随时接触到的公司

巴菲特所持有的公司都是巴菲特任何时间都可以接触到的公司,我们发现巴菲特的核心重仓股中没有一家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不容易接触到,是你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只要你想接触随时都可以接触它的商品和服务,了解它是很方便的,没有认知上的困难。

这是巴菲特的一天:清晨巴菲特从床上起来,首先进入卫生间使用了宝洁吉列的产品进行梳洗,之后巴菲特来到了餐厅,喝了一瓶可乐,吃了一些汉堡,接着拿起了一份华盛顿邮报阅读当天的报纸,之后,巴菲特出门办事。在办事的过程中,他用运通卡结算,在富国银行进行资金处理。这个简单和普通的一天里,巴菲特方便的,甚至是必然的接触了所有足矣了解他所重仓投入的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有很多投资人提出巴菲特的长期投资成功在于他通过大量持股成为被投资公司的董事,这应该不见得没有道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巴菲特一开始买任何一个公司时,他都不是这个公司的董事,而巴菲特一买时量是很大的,很显然,巴菲特的决策是在成为被投资公司董事之前就完成了,他是在没有成为被投资公司的董事的情况下完成的战略决策。

这个决策过程是巴菲特以普通投资者的身份完成的,为什么以一个普通投资者所做的投资决策质量这么高?因为被投资公司具有可研究、可把握、可判断、能接触、能感知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让巴菲特能够容易判断,避免了很多认知错误,这一点是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的。

第六、买上下游关系极其简单的公司

巴菲特所投资重仓股的上下游关系非常简单,重仓股中没有一家公司处于非常漫长且复杂的产业链中间。

我们看可乐,可口可乐的原料是水和糖类,我们不能想像糖和水这两个最主要的原材料会有稀缺的问题,也不能想像水和糖本身会有什么复杂的供需变化,不可能说水的供给发生了无法预期的复杂情况,糖也是最基础的商品,全球各地都能生产,绝不会被某一家公司垄断起来逼迫可口可乐接受某个高价,某一个地区的甜菜、甘蔗减产,马上会被另一个地区的甜菜甘蔗补充。于是,可口可乐不可能受到上游供货商的制约,上游供货商某一家出了问题,新的供货商很快会替代,这就是产业链短的好处。

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国乳业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国猪肉产业双汇的瘦肉精事件,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商品信誉,但实际上这两个事件都不是企业本身有意做出不利消费者的事情,而是企业的供货商和上游原材料把问题和麻烦转嫁给了生产企业,造成了生产企业的困境和麻烦。

中国乳业和猪肉产业本身的产业链比较复杂,不可控制,于是上游供货商的问题直接变成了生产企业的问题。像华盛顿邮报、美国运通和其它几个重仓公司,都没有原料供应商,它们本身不是一个靠加工生产转化来获利的公司,它们是提供纯服务的公司,它们经营要素都是社会基础要素,这些社会基础要素都不会发生严重的风险。

金融危机发生时,很多机械制造企业都发生了困难,这些困难包括两个方面所导致:第一,金融危机使得需求严重萎缩;第二,机械制造企业有大量的库存钢铁、铜、铝等金属材料,库存由于需求萎缩不能快速转化为商品,而金属材料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价格大幅下跌,于是很多机械制造企业的原材料价值大幅贬值,造成了材料损失。

比如,振华港机等一些着名的机械制造企业,都是这样深受金融危机的打击,这种打击背后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产业链比较长、比较复杂,很多机械制造企业都是在一个很复杂的产业链中作为这个产业链的一个环节,无论是产业链的上游还是下游发生了问题,作为中间环节的公司立即受到产业链波动巨大的影响。

反观巴菲特的重仓股,就完全不存在这种情况,所有重仓股的下游消费都是直接面对着大众消费者,而且这些产品都是大众必需需要的,无论金融危机,无论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巴菲特重仓股公司所提供的商品都是不太容易受到影响的。于是就造成巴菲特重仓股经营环境比较稳定,同时也不依赖于很复杂的供货链,这样就不会因为产业链发生问题传导给企业,这一点是巴菲特重仓股的重要特征。

从上面文章我们知道,巴菲特的选股特点是买快速消费品行业,买超级龙头(尤其是买垄断竞争行业中的超级龙头?),买短产业链,买产品工艺简单和产品单一公司,买轻不买重。那么巴菲特的选股原则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呢?


以下是对原因的探讨:

第一、为什么要买快速消费品公司

所谓的企业成长,简而言之就是净利润持续增加。净利润怎么样才能增加呢?净利润逐年持续增加的基础性前提条件是什么?答案是:主营收入逐年连续增加,且成本并不大幅度增加。

如果一个公司的主营收入不增加,在极端特殊的情况下,这个公司也可以实现净利润的增加,那就是大幅度的控制成本和费用,但是这种情况很罕见,也很难持续。可持续的成长是一个公司的净利润大幅增加总是因为主营收入持续大幅的增加,只有主营收入大力度持续增加才会导致净利润持续的大规模增加。

主营收入增加要靠什么?当然要靠主营业务量(销量)增加,要靠产品价格提升,或者产品价格和销量同时增加。主营收入持续的增加在相当程度上主要依赖销量的增加,而销量的增加内在的要求是这个产品不断地重复的消费,这个产品不会因为消费者买完以后很快饱和,它一定是消费者买到后很快的消费掉了,然后新需求立即再次产生,这样销量才能增加,主营收入才能增加。

主营收入持续成长不可能而且永远也不会发生在一个需求萎缩,需求饱和或者需求短期之内很火爆,但一旦消费者完成了一次购买,则需求再也不会快速产生的行当。

所以,快速消费品容易造就成长股的原因是它提供了无始无终、永续持久的需求,为企业主营收入增加提供条件。这就是巴菲特要买快速消费品重仓的原因。

第二、为什么要买垄断竞争行业中的超级龙头

如果在可乐行业里有一万个企业在竞争,虽然对可乐的消费是快速并且需求无限长久的,但是由于行当内有近万家企业同时生产可乐,虽然需求是增长的、持久的,但是这种需求不一定会让所有企业的销量都增加,行业需求转化不成你所投资公司的销量增长也不行,你所投资的公司可以吸纳行业的巨大需求,一定是这个行业已经形成了寡头垄断,竞争企业很少,且你投资公司是龙头老大和超级龙头。

着名产业经济学家迈克波特的一句名言:一个企业的未来决定于,这个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只有那些有利于成长的行业才有可能孕育出好的公司。同时,企业的未来成长还决定于这个企业在其所处的行业中的地位,如果一个企业的所处行业的地位明显处于劣势,那么行业再好也不行。这就是巴菲特买高垄断寡头竞争型快速消费品企业的原因。

第三、为什么只买轻资产公司

主营收入不断增加的企业,企业的利润就一定增长吗?答案是否定的!常识告诉我们,只有企业巨大的收入没有被更大的成本支出、费用支出吞噬掉,企业才能将不断增长的主营收入转化为利润。

如果企业的收入不断增加,同时成本也不断的增加,甚至成本比收入增加的还多,那么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不仅不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反而有可能降低和减少。只有收入大幅增加,成本基本不增加或者小幅增加,企业的利润才能增加。

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买轻资产公司的根本原因,轻资产公司其最基本的经营特征是企业的成本支出不与收入的增长同步增长,企业在很少的一部分费用支出后会引发大的收入增长。一个重资产公司,它为了获利收入增长,需要大量的投资,这样大量的成本、费用、工资吞噬了主营收入增长,无法形成利润的增长。

第四、为什么只买短产业链公司

我们可以看一下中国乳业的三聚氰胺事件,中国猪肉产业双汇的瘦肉精事件,严重的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和商品信誉,但实际上这两个事件都不是企业本身有意做出不利消费者的事情,而是企业的供货商和上游原材料把问题和麻烦转嫁给了生产企业,造成了生产企业的困境和麻烦。

中国乳业和猪肉产业本身的产业链比较复杂,不可控制,于是上游供货商的问题直接变成了生产企业的问题。像华盛顿邮报、美国运通和其它几个重仓公司,都没有原料供应商,它们本身不是一个靠加工生产转化来获利的公司,它们是提供纯服务的公司,它们经营要素都是社会基础要素,这些社会基础要素都不会发生严重的风险。

金融危机发生时,很多机械制造企业都发生了困难,这些困难包括两个方面所导致:第一,金融危机使得需求严重萎缩;第二,机械制造企业有大量的库存钢铁、铜、铝等金属材料,库存由于需求萎缩不能快速转化为商品,而金属材料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价格大幅下跌,于是很多机械制造企业的原材料价值大幅贬值,造成了材料损失。

比如,振华港机等一些着名的机械制造企业,都是这样深受金融危机的打击,这种打击背后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的产业链比较长、比较复杂,很多机械制造企业都是在一个很复杂的产业链中作为这个产业链的一个环节,无论是产业链的上游还是下游发生了问题,作为中间环节的公司立即受到产业链波动巨大的影响。

反观巴菲特的重仓股,就完全不存在这种情况,所有重仓股的下游消费都是直接面对着大众消费者,而且这些产品都是大众必需需要的,无论金融危机,无论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巴菲特重仓股公司所提供的商品都是不太容易受到影响的。于是就造成巴菲特重仓股经营环境比较稳定,同时也不依赖于很复杂的供货链,这样就不会因为产业链发生问题传导给企业。

短产业链、简单的产业链发生风险的概率低,对环境的依赖度差,由于它不特别依赖于上下游,所以当环境发生动荡的时候它不至于受牵连和波及。假如是在一个复杂的长的产业链中,产业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任何问题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被投资企业。因此,巴菲特选择短产业链主要是避免风险、增加确定性,减少不确定性。

第五、为什么买单一产品和简单工艺企业

单一产品和简单工艺下的持续经营更是为了确保确定性,减少风险性。如果你几十年如一日从事一项工作,你闭关眼睛都能完成这项工作,因为你做了几十年了,你太熟悉了,没有人比你更熟悉,你没有不知道不清楚的,所以你不会发生错误。

简单的生产、简单的工艺降低了错误发生的可能性,持久的经营让企业在这个行业里的经验、能力得到了长期积累和沉淀,从而极难发生严重的过失和失误。

于是,就使得被投资企业发生不确定和意外事件的概率大幅降低,这样短产业链、单一产品、简单工艺、持久经营综合实现了被投资对象的确定性和保障,也排除了各种各样潜在的和无法预知的风险。

回看巴菲特的几大选股原则其实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类。一类是确保企业成长的原则;第二类是确保企业有高确定的低风险和无风险的原则。两个原则辩证统一为巴菲特选择出了高确定性、低风险但又具有持续永续成长的投资对象。

证券投资的基本的观点是投资对象只有是高成长低风险的情况下才是最优的,巴菲特的选股恰恰是既关注成长,另一方面又强调了低风险。既从风险角度思考,又从成长角度思考,二者合一创造了巴菲特的投资神话。

最佳投资机会是在风险度上最小,收益度上最大。从风险度和机会度的关系中寻求最优,收益与风险是手心手背的关系,永远不可分,只有知道风险度多大,并且克服风险才能获取收益。没有有效的认识风险不关注风险,直接追求收益往往是受其害,收益就是跨越风险之后的利得,而风险是收益不能兑现时的损失,是完全一体,是互相依存,是同体互根。必须从风险收益二方面看。

我们可以看到,那就是要确保既要高成长同时又要低风险。巴菲特关注企业的成长,但巴菲特同时还更加强烈地关注企业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成长。不稳定和不确定就是风险,巴菲特的选股思路中有一半是用来追逐成长,包括快速消费品原则、超级寡头原则、轻资产原则另一半是用来追逐低风险,包括短产业链原则、产品工艺简单原则、产品单一原则。

投资实践中一定要坚持成长因素和风险因素结合思考,同时关注,辩证统一。巴菲特的选股原则中对高成长和低风险给予了同样的重视,这也是巴菲特重仓股长期屹立不倒的根源。

其实,买大、买垄断和买轻资产的原则既是确保企业的成长性,又是为了减少企业的风险,高度垄断的大公司其抗风险能力强于小公司,这是产业界的基本常识,轻资产由于资产少所以引发风险和问题的环节也少,轻资产既有利于快速成长,又不易产生过多的问题和风险。

Read more

安全边际三十条

本文来自 SMC 中国基金的管理合伙人邵庆晓的系列微博,名为「安全边际三十条」。著名的公众号一条此前曾报道了邵庆晓的豪宅和她的生活。

一、价值投资并不简单

价值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努力,非一般严格的纪律,还有长期投资的视野。只有少数人投入了做价值投资者所需的时间和精力,但这里面能建立起合适的投资观并成功的人就更少了。

就像大多数八年级的代数学生一样,一些投资者只是简单地记了几个公式或者规则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但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想要在金融市场和经济周期中获得长期的成功,单纯只靠观察总结出几条规则来是不够的。

投资的世界里太多事情变得太快,所以我们需要明白规则背后的基本原理,这样才能知道为什么有些事情会发生,有些事情不。

价值投资不是靠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就能学习和掌握的,这种投资理念,要么(天生适合你,所以)你一下子就能学会,要么你一辈子都无法真正得其精髓。理解价值投资很简单,实操却很难。价值投资者也不是精于分析超复杂数据的巫师,他们也不会编写出复杂的电脑模型去发现潜在价值,寻找优质的投资机会。

最难的部分是自律,还有判断。价值投资者需要强大的自律能力去拒绝那些不那么优质的投资诱惑,需要足够的耐心去等待真正优秀的机会,并且可以准确判断现在是不是最佳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价值投资者的特性

自律,直到找到划算的投资机会再出手,这使价值投资者们看起来很像风险厌恶者。自律对于他们来说是必需的,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保持这份自律。

价值投资者意味着总是远离人群,挑战常规,甚至顶着盛行的投资风向逆行,这条路不可谓不孤独。

在长期市场估值偏高的时间段里,价投者的表现有时和其他的投资者、或者整个市场比起来都会不尽如人意,甚至“可怕”。但长期来看,价值投资非常成功,所以你们会发现很少有价投者会放弃这种投资理念。

三、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如果有投资者可以成功预测市场未来的走向,他们肯定永远都不会去当价值投资者。诚然,当证券的价格稳步上升时,价投本身就是一个缺陷;不受欢迎的证券涨得没有公众喜欢的幅度大。另外,当被高估的市场被正确估值时,价投者也是讨不了巧的,因为他们很快就会需要卖掉手上的票。

所以,当价投者的最佳时机是市场下行时。那些原先只关注上行因素的投资者们正在吞盲目乐观的苦果,这种时候,任何导致下行的风险因素都会被看得很重,而价投者因为用了一定的安全边际来投资,所以能够保护他们免受市场下行的巨大损失。

能够预测市场未来的投资者应该全副投入,用借来的钱,在市场上行之时进入,再在它下跌之前出来。不幸的是,许多投资者虽然声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但实际上并没有。(至少我个人是从来没见过一个。)

对于那些明白自己做不到预测市场的人,我非常推荐价值投资,这在所有的投资环境里都是一个安全又成功的策略。

四、一切皆与思维模式有关

成功的投资需要建立起合适的思维模式。

投资是严肃的,绝非儿戏。假如你参与到金融市场中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所有的动作都应该是以一个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观察者,确定你明白这两者的区别。

无疑,投资者能说得出百事可乐和毕加索的区别:百事可乐是投资对象,而毕加索的作品则是收藏对象。

当你把辛辛苦苦存下来的钱和未来的金融证券放在有风险的地方时,不了解两者区别的代价会非常非常高。

五、别找市场先生要建议

有些投资者——其实是观察者会从市场先生那儿寻求投资建议——这是不对的。

当他们发现市场先生给一个票定价偏低,就会忘记市场先生本身是不理性的事实,忘记自己曾经对这些票的真正价值做出的估算而疯狂卖掉自己手上持有的货。当他们看到市场先生给某个票提价时,又会因相信他无所不晓而跟着高价位买入。

但事实是,市场先生什么都不懂,他诞生于成千上万投资者卖出买入的行为之中,而很多时候这些投资者的行为却并非出于投资原理。

冲动的投资者和观察者会无可避免地遭受损失;但深知市场先生间歇性无理取闹这种特性的投资者,则可以利用这一点,在长期的投资获得成功。

六、股价 VS 商业真相

路易斯·洛温斯坦(Louis Lowenstein)已经警告过我们,不要把一个公司在商业上真正取得的成功和在股市上取得的成功搞混。

一个公司的股价上涨不代表它发展状况良好,同样地,股价下跌也不代表一定是它公司业务发展不好或者价值下跌。

所以投资者一定要学会分辨股价波动和潜在商业真相。投资者们如果发现整体的趋势是大家都在盲目地跟风买入或卖出,那么他们一定要抵挡住这股趋势才行。

当然你不能无视市场,因为市场里蕴含着投资机会,忽视它等于犯错,但你一定要为自己着想,不要让市场牵着你的鼻子走。

七、股价 VS 价值

价值与价格挂钩,但并不只取决于其价格,为此要多留意你的投资决策。

如果你将市场先生看作投资机会的创造者,会为你创造那些价格和公司价值不符的投资机会,那你就有了成为价值投资者的先决条件。

但你如果减持把市场先生看作是你的投资顾问,那我建议你还是雇别人来为你打理钱财比较好。

股票价格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变动,你无法判断现在的股价反映了什么样的预期,所以投资者们必须要透过股价看企业本身的商业价值,在投资过程中不断比较这两者。

八、情绪会扰乱投资

不成功的投资者都被情绪支配。他们不会冷静理智地面对市场波动,出于贪婪和恐惧,他们会很不理智。

想必我们都认识一些平时举止负责、从容不迫,但在投资时会进入“狂暴状态”的人。他们会把自己经过很多个月,甚至很多年的辛勤工作和自律存下来的钱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投资掉。

这些人在买一个音响或者照相机之前会愿意读上好几本消费者指南,前往比较很多家店,但却不愿意花点儿时间去好好研究从他的一个朋友那儿听说的股票。在购买电子摄像产品时的理性在投资股市的时候反而没有了。

九、股市≠赚快钱的地方

许多不成功的投资者把股市当成一个无须努力就能赚快钱的地方,而不是一个投资资本以求更好收益的地方。

谁都想毫不费力地赚快钱,但是这种想法恰恰完美反映了投资者们的贪婪。贪婪促使他们去寻求投资成功的捷径。

他们并不打算让财富慢慢积累,而是想靠着一些“新鲜”的消息快速生财。他们也不会停下来想想,给他们消息的那些人是怎么能够不违法就获得这些消息的?为什么?如果真的如此有价值,为什么会对他们公开?

贪婪同样表现为盲目乐观,更隐形一点的,则会表现为面对坏消息来临时懈怠。

最终,贪婪会使投资者们把他们的目标从“获得长期收益”变成“短期获利”

十、股市的循环

市场上所有的流行趋势终会完结。股价最终会变得太高,供应最终会赶上需求,然后赶超需求,天花板就会来临,接下来就会下行。

投资热点总是有循环的,投资者们也一定会接受它们。

公正来说,要分辨一个趋势只是投资界的热点还是现实的商业潮流并不容易。实际上,许多投资热点就诞生于商业潮流,这种趋势是理应反映在股价上的。

但是,当股价上升到一个超过它本身估值的水平时,这个潮流就会变得危险。

十一、投资大鳄是如何失误的,他们的表现为何弱于大盘?

如果忽略机构投资者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的话,他们的行为其实还挺搞笑的。

他们搜刮投资者们辛辛苦苦赚回来的数十亿钱财,然后在没有经过深度研究和分析就进行一个又一个的投资。

现在盛行的心态就是要一致从众。人们可以接受随大流带来的平庸,无法接受特立独行时面临跑输大盘的风险。

投资经理们这种追求短期收益的心态使得“机构投资者”变成了一个充满矛盾的称谓。

许多投资经理的报酬模式不是基于他们做出的成绩,而是基于他们管理的资金占比资金总额的多少。这就会刺激他们想要不断扩大自己管理的资金量,这样就能产生更多的费用。但实际上从机构的角度出发来看,提升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才是获利最高的途径,(所以经理们的心态)使机构们愈发难获得好的投资表现。

但本来投资经理们只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偏好,这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矛盾就完全可以解决。

十二、短期相对回报的德比大战

就像追着自己尾巴转圈的狗狗,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都被困在追求短期相对回报的德比大战中。有一个机构里的基金经理们的表现甚至要按小时计费;不计其数的经理每天的业绩都要被拿来和其他公司的同行比较。

频繁的对比和排名只会更加强化他们想要追求短期投资收益的观点。

如果他们的短期收益表现很差,就要受罚,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想要他们维持长期投资的信念很难。如果他们坚持长期收益的做法,很可能就会失业。

不了解机构投资者们的这个特性就去盲目投资,就好比在异国自驾行却不带地图。你可能最后还是会到达一开始的目的地,但旅程所需的时间肯定更长,你还得承担途中迷路的风险。

Read more

投资备忘录:科技板块经历了 3 周的低迷后,是否有复苏的可能性?

(1)应当如何理解过去 2-3 周科技板块低迷的情况,它到底由什么因素导致的。

我的答案是: 投资者情绪

股票价格是投资者对未来期望的折现。8 月财报月,集中披露了科技公司的财报,关键是 EPS 与华尔街分析师之间的对比。而在 8 月之前,因为财报并未披露,投资者情绪是盲目乐观的,而到了 8 月份,公司实际运营的状况展现了出来之后,不是所有公司的业绩都能符合消费者的想象。因此到 9 月份,消费者情绪开始因为实际结果而变得低沉。

我们常常说,未知给人带来恐惧。但在股市很不一样的是,未知往往带给人乐观。当财报尚未披露时,投资者的任何想象都似乎是合理的。如果 8 月之前,投资者又拥有了正面的媒体报道来印证自己的乐观情绪,那么,投资者对股票价值就会产生不合理的乐观期望。因此,我称它为盲目的。

而投资者情绪的调整往往也需要时间。如果说 7 月是投资者乐观的巅峰,那么 9 月就是投资者悲观的谷底。8 月时,不管投资者期望如何,一切都将得到验证,此时部分投资者的资产会受到实际影响,伴随而来的低迷情绪,会令人产生逃跑的想法。9 月美股的流动性因此受到了影响。

另外一个答案则是: 美国国债利率

股市 3 月份陷入极度恐慌之后,美联储为了稳定故事和美国经济祭出了大招,降低美国国债利率,重新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尽管美联储没有直接购买股票,但它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托市。

而美国国债利率下滑的时候,这些流动性首先流入了科技、医疗板块,也就是市场领导者里。随着时间的推移,疫情对人们工作、生活的实际影响充分展现了出来。在家工作变得十分流行,因此符合在家工作概念的股票大幅度上涨,既有乐观期望的驱动,也有实际业绩的提升,双重原因导致。

但随着时间推移,疫情的影响依然持续,投资者对疫情的乐观估计破产,此时情绪再次由乐观转为悲观。此前的乐观估计是认为,今年将试验出武汉肺炎的疫苗配方,并投入到市场。但过了 6 个月,疫苗研发没有太多的进展,消费者情绪从乐观转为悲观。一般投资者的耐性也就是这么多了。尽管这些期望是不合理的,疫苗从研发到生产,起码要经历 15 个月,尽管加急压缩整个流程,预计也要一年的时间。

但期望就是期望,再不合理的期望也是期望。当期望与现实碰撞,就会产生价格波动。

美联储自发出了“不惜一切代价托市”的宣言之后,美国国债利率一直保持着 0 利率。事件所带来的波动是很短效的,因为这类情绪很容易被时间所冲淡。而这也反应在 9 月上,不管美联储做出了多么重要的举措,但这并没有充分反映在股价上。而在我看来,如果美联储作出了如此重大的承诺,也就意味着,美股基本没有崩盘的可能性。但投资者会被各种各样的喧嚣所吸引,而忽略了这一举措的重要性,因此美联储的承诺并没有被纳入到投资者的期望中去。

总结,分析了这两个因素,就可以知道过去一个月股市到底经历了什么。也许我的调查和我的观点都是错的,但我认为至少思考过程是严谨的。

(2)科技板块经历了 3 周的低迷,是否会复苏的可能性?

从《金融炼金术》这本书我学会了一点,要判断股市走向,得学会分析相关因素,分析因素与因素之间的关联影响。从之前了解到的书籍来看,板块的涨跌,与流动性充裕与否有莫大关系。而流动性充裕与否与投资者信心有莫大关系。投资者信心又与他的预期变化有莫大关系。在这里只讨论板块,而不深入到公司个体。

目前来说,科技板块之所以低迷,是因为流动性从科技板块流向快消品行业和银行业。与该动作相配合的舆论,从 9 月份开始,就说 9 月是最有可能发生股市下跌的一个月份,然后又开始投资策略要从成长型公司转移到价值型公司。这意味着,消费者信心对美国未来的经济运行情况悲观,另外一个是,由于媒体总强调 9 月美股会来一波恐慌下跌,那么就看这个判断最终是否得到证明。

消费者信心不足还体现在疫情的发展无法短时间内解决,这在前面已经强调过了。从这角度来说,投资者情绪的波动依然剧烈,对未来也没有产生相对稳定的期望。在这个情况下股市的大跌大涨,个股的大跌大涨,这种不稳定的情况将一直持续到 2020 年结束。

从长期来看,科技板块必然上涨。本次疫情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将十分深远,将体现在以下 4 大趋势:

  • 工作远程化:在家工作将是疫情不停反复的情况下,公司不得不进行妥协的选择。从组织这一角度来说,公司并不希望员工一直在家工作,不然中层管理人员人的监督作用就显得不够明显了。然而,2020 年的第四季度,以该病毒的高度活跃的进化速度,疫情还有可能再来一次反复。这意味着在家工作的状态将一直持续到明年。
  • 消费线上化:疫情让政府出台政令,封锁了道,减少上街人群,以及减少人群的聚集。都令线下零售行业受到了相当的打击,消费者们将越来越愈依赖线上购物。
  • 娱乐在线化:线下无法去大型游乐场所娱乐,那么娱乐的需求将转为线上来满足。
  • 业务数字化:无论是各行各业,如果要驱动业务增长,那么最实际的,就是要领交易能够在线上完成,而这就涉及到它传统的业务必须经历数字化的升级和改造,才能适应线上交易的流程和习惯。

这四个方面与科技有莫大的相关性。科技板块在经历当前的低迷之后,将迎来更加厉害的爆发。尽管我无法预测爆发的时间点,但当前最应当的策略就是便宜地买进一些科技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