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贴很长:https://www.v2ex.com/t/825142#reply8
楼主讨论了「双向链接」笔记的局限性,他以自己一个知识点生长的过程为例子,说明双向链接在归纳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时,展现力是有缺陷的。
我赞同楼主的一句话,「笔记并不是只有多级标签,更重要的是网状的关联」,这符合我个人的体验。尽管有 Roam 用论文证明自己在学习上更有效率,但知识内化的效率,应该是所有工具都无法保证的。
现在很多笔记工具在强调,适应「碎片化」的场景。但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反碎片化」的事情,它本来就要求人沉下心来,在一段时间里去努力理解某个概念,或者概念与概念的联系。这是我并没有直接使用双向链接笔记工具的原因。
节选
标签结构很重要
-
多级标签,就像地图的多级定位一样,可以很灵活地调整搜索范围,并且建立一个搜索-反馈-搜索的循环过程: 搜索标签->初步的标签结果->结合初步结果+标签结构->再次筛选增删标签->更近一步的搜索结果->再次筛选标签->…->最终的搜索结果。
-
这里的标签,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单个词或者词组,它甚至可以是一句话,例如本篇中的「对心脏支架的集采导致药物球囊使用增加」,它是对一段话的抽象概括。定位到这句话,就定位到了这段话。
-
形容多级标签结构,最合适的词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
标签结构可以支持它自己的进化
并不是只有多级标签,更重要的是网状的关联
目前的双链软件与这种标签系统还有些距离
以 logseq 为例,笔记的「标题」被赋予了太高的重要性。在我看来笔记标题不应该特殊化。
比如 logseq 中,所有块中的标签,都会与笔记的标题建立关联。这明显是不合适的。某个块的标签不一定与笔记标题有关联,是否关联要看关系强弱,强行关联只会使原本很弱的联系变得很强,导致标签结构失真。
标题就一定得成为标签吗?如果是的话,它在标签结构中,处于哪一层呢?
以 logseq 为例,关系图谱(也即本篇所指的标签结构),没有被很好地发掘利用。
某个标签的反向链接列表,本质上是对这个标签先搜索再列表展示。
在反向链接页中,对标签再次进行筛选,本质上是一种多标签的搜索,这个过程不需要人工介入。
在搜索栏中,键入关键字,先展示命中的标签再展示命中的全文,本质上也是对标签的搜索。
而关系图谱恰恰是搜索功能的大辅助。所以为何不把这些搜索功能与关系图谱结合起来呢,而仅仅是摆一个样子呢?
当然,这里讨论的只是搜索相关。除开本质上是搜索的反向链接,双链软件的块状结构有很多好的特性,比如展示很方便,引用很方便。
我的回复
并不是只有多级标签,更重要的是网状的关联——非常认同。
从个人的实践来说,和你的感受一致,最终概念与概念之间形成正确的联系之后,才能构成知识。
所以我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去采用双向链接这种方式。但我之前看了 B 站上的阿婆主 [影视飓风] 关于工作流程的分享,意外的发现也许飞书的网状结构会更好。但我自己并没有在飞书上构建自己知识库的打算。
我个人还是喜欢原始的 zettelkastan 的方式。我个人觉得,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值得这样子去整理知识网,但如果自己真的努力去寻找概念和概念的联系,最终还是在心里形成了知识网。让自己在思考某个问题的时候,会迅速关联到相关的概念中去。
完全将知识网可视化可能是一个费力而不讨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