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超过 2 亿人在 Snapchat 上体验 AR

原文来自36kr

当前 Snapchat 是美国 Z 世代最常用的社交平台

eMarketer 发布的《美国 Z 世代用户科技与媒体使用情况报告》显示,Z世代用户每月最常使用的社交平台榜首位是【Snapchat(4200 万)】,接下来社交媒体的排名依次是 TikTok(3730 万)和 Instagram(3330 万),根据预测,排名前三的平台未来还将会以不同的速度持续呈现增长,而目前的这个排名分布将会持续至 2025 年。Snapchat 表示,去年第三季度用户同比增长了 23%,这表明它目前处于持续高增长态势。

在 Snapchat 上使用 AR 相关功能的人已经超过 2 亿

在 Snapchat 上使用 AR 相关功能的用户已经超过【2 亿人】,他们平均每天使用 AR 功能的次数超过了【60 亿次】。

年轻用户,即在此前发布的《Snap 消费者 AR 报告》中被称作的“Snapchat 一代”,他们通过图像进行交流的可能性要比文字高出 150%。

Snapchat 成为 AR 内容+购物平台

在《Snap 消费者 AR 报告》中预测,到 2025 年,全球将有 75%的人成为常规 AR 内容的用户,该规模预计可达 43 亿人,其中年轻一代将占据大多数。他们既是 AR 内容的主力用户群、主要消费群体,也是 AR 产品创作的主要生产力。

《Snap 消费者 AR 报告》显示,Snapchat 上的游戏玩家超过 2 亿,其中 82%的人是受到周围人尤其是社交平台上好友的影响而开始体验的,近 70%的 Snapchatter 表示他们喜欢与朋友家人一起互动,在故事体验中,寻求与自我表达一致的群体和对象。

Read more

产品:橙心优选的关停,说明电商不是公式

滴滴此前开辟的新业务「橙心优选」彻底关停。我作为一名忠实的滴滴用户,拍手叫好。

公司开拓新业务,初心都是一样的,「赚钱」。那么,直接产生交易的「电商」往往是很多公司寄予厚望的方向。但是,互联网公司若不理解零售的逻辑,往往会犯下很严重的错误。在我看来,橙心优选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为什么用户不愿意打开橙心优选?

我对滴滴忠诚到什么地步呢?即便高德地图推出了更加便宜的叫车服务,我都不用,而宁愿继续使用滴滴。因此,当我听到滴滴要推橙心优选后,立马就在日常叫车的过程中体验到了。

但说实话,我完全不想点击橙心优选的页面。

用户难以切换认知

一个叫车公司号召我在它的 App 里买东西,我要如何理解这件事情呢?我信任滴滴提供的叫车服务,但不代表我能够信任滴滴推出的一切服务。此外,为何我不选择已经存在的电商平台呢?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唯品会,面对这些电商平台,橙心优选毫无优势。

过度干扰用户正常使用流程

在滴滴大力推广期间,橙心优选的体验越来越打扰。起初,进入滴滴的叫车页面时,橙心优选的页面,只是露出半截身子,吸引你去看它;后来,它干脆直接在你开始叫车前,直接插入自己的弹窗广告。你得把它叉掉了之后,才能点击叫车的按钮,特别恼火。

当一个人着急叫车时,他没兴趣看橙心优选

当一个人打算叫车时,实际上他的时间都是比较着急的;即便实际上时间宽裕,他的心理时间也是着急的。而橙心优选,就好像一个妓女,使劲对着急上厕所的嫖客搔首弄姿。用户不可能放弃自己打车的目的,而停下来一秒钟,来看橙心优选的页面。

橙心优选不应该把服务放在叫车之前

把橙心优选的页面,粗暴地插入到用户叫车的流程之中,已知是失败的尝试。但是我从做产品的角度又可以理解这种安排的意图。因为滴滴是一个用过就走的 App,在叫完车之后,用户就不会再次打开滴滴,除非下一次叫车。只不过,用户在这里所实现的目的如此明确,养成的习惯如此高效,慢一点都不能。

总之,在用户着急的时候,不要和用户对着干。那么,在我们整个叫车过程中,什么时候心情是不着急的?就是刚好我上车之后。但是,如果用户用滴滴叫车之后,在下一次叫车之前就不会重复打开,橙心优选如何出现在用户上车之后呢?

我发现,滴滴此前在部分地区推广车内大屏,它主要用于播放广告,我在深圳叫车时见到不少。但从我第一次见到车内大屏,一直到现在,它上面播放的内容几乎没有变化,几乎没有广告主在上面进行投放。我的想法是,这个大屏是否可以再利用起来,为橙心优选服务?

这个想法暂时没有数据方面的支持。只不过,可以看到现在的新能源车厂很喜欢干重新定义车内空间这件事。此前,特斯拉的卡拉 OK 麦克风,上线第一天马上售罄了。这现象从侧面表明了,人上车之后,在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这段时间里,无聊居多。橙心优选其实可以转换思路,将网约车的车内空间视为愉快的购物之旅。

当然,这样子切换之后,橙心优选就不可能是纯电商的体验,而有可能是电视购物广告的形式——在短时间内可以集中用户注意力,感到有趣的视频、音频的购物体验。

电商不是简单的「点击率 x 转化率」

不是随便一个互联网服务,加上一个卖货的模块,就能称之为「电商」。如果这么简单的话,中国的电商版图,不会这么多年下来,才多了几个竞争者。很多互联网公司对零售缺乏深刻认知的情况下,总以为电商就是「点击率 x 转化率」。

橙心优选的体验,从诞生到结束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打扰,体现了对点击的渴望。但是如果用户不点击,那么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按钮出现在哪里的问题。想把一个叫车服务变成购物场所,这中间跨越的鸿沟得多大?即便是腾讯,多次想把自己的社交工具往电商化的方向改造,然而也都经历了大量的挫折,一直到今天推出了视频号,也只能说走在电商化的路上,革命远远未成功。

零售有自己的逻辑,用户有自己的习惯,若是要在自己的业务逻辑中创造出对应的场景,就要顺应正确的逻辑和习惯。

Read more

金句:不要奢求能看清所有事实

不要奢求能看清所有事实,但也不要认为只有自己看到的一面才是事实。——caoz

caoz 在公众号里吐槽「不尊重事实」的歪风邪气四处泛滥。他认为,正常的情况应该是:

尊重事实,理解逻辑,基于事实和逻辑,而非情感和立场,进行判断,然后再阐述自己的立场,你反对谁谁谁也好,你支持谁谁谁也好,可以谈,但分清事实,理清逻辑,让判断不被这些情绪所干扰,然后才是表达立场。

但现在:

事实不重要,谁掌握了解读权,谁就掌握了事实。

我认为,这是一种信息寻租。正如 caoz 所说,有的领域「没有唯一权威的评判标准」,所以很多人熟练地运用这种方式浑水摸鱼,制造大量的虚假信息,他甚至是无意的。

众口铄金。

Read more

现在的互联网像是黑暗森林

现在的互联网早就不是零几年大家憧憬的互联互惠的美好世界,更像一个黑暗森林,每一个可能发声异见的人,一旦暴露坐标很容易就会被消灭,消灭的是个体,谁消灭的呢,谁都清楚,但无法定位到具体的谁,这才可怕——来自豆瓣

Read more

跨境电商:亚马逊推广成本猛增

来自The Information。原文讲的是,是什么因素,导致亚马逊、沃尔玛之间的广告价格如此不同。

在这篇文章的开篇中,就提到了双方之间非常不同的广告价格趋势:

美国亚马逊,去年产品推广链接的每次点击成本上升 14%,相比而言,沃尔玛和 Instacart 的每次点击成本下降了 31% 和 28%。

我对整篇报道都很感兴趣,但无奈 The Information 是付费订阅的,而且一年 749 美元,价格昂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