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普通而自信的人(上):为什么我们不能做一个普通人?

我经常不看脱口秀,但也知道杨笠那句出名的讽刺,「为什么有的男人看上去明明那么普通,却那么自信?」当然,她群嘲的对象,是那些不知好歹,一看到女的就精虫上脑,而且丝毫不懂得尊重女性的男人贱狗。而我,只是平静下来后,想谈谈我对待之后的工作和生活,所持有的人生态度。

于一个常抱有少年中二幻想的男性而言,承认自己的普通,很难的。我记得,在初中时,学校会发一张学生证,上面有一处,写自我简介,我当时写的是,「不是一个普通人。」到初三临毕业,当时的同学这么评价我,「怪怪的。」当时的我听到这一点,心里还有点高兴,「怪」不就是不普通了吗?回首过去,我的「怪」并不是自己显得多么出色,而实际上是落在了不太与身边的同学互动上。同学不了解我,所以觉得我「怪」。当时情商着实不高,居然觉得高兴,现在看,有点可笑。

之前知乎有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删掉自己过去发的微博或朋友圈?」下面有网友回答,那是因为,看到过去自己发的言论,觉得愚蠢而可笑,显得过于丢脸,忍不住把它们删掉,以免贻笑大方。所以,现在的自己,回望过去的自己,总会觉得多多少少有点可笑。我认为,这是正常的。假使我今天回首过去,不觉得之前做出的种种可笑行为可笑,那也就意味着,我在这段时间里,只是一味重复自己。苏格拉底说过,「未经过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的。」那么,嘲笑过去做了傻事的自己,这一定是在审视了。

以上总结,觉得自己以前可笑,是任何一个稍微比之前进步一点点的人,正常的反应。那么,我以前可笑在哪里呢?刚才说的,被别人觉得怪,还洋洋自得,这是其中一种。另外还有好几种。比如说,无端端自大,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做得好。我并不否认自己有擅长的方面,但这种自大,非常的消耗人的时间——什么都试试,无论对自己是否有帮助。兴趣爱好广泛,可以结交很多朋友,但不可否认,如果这些时间节省下来,老老实实地提高自己的技能,在某个专业领域,收获一群志友,其实会更好。任由自己的兴趣泛滥,坦白讲,除了在社交方面显得牛一点之外,对自己没有太大的帮助。从更深的层面讲,人与人的关系,是以兴趣合,但关系长久终究还是在于可以相互帮助。成为战友,要比成为玩伴,更有价值。

但我以前不知道这个道理,肤浅的认为,只要有人注意到我或者夸我就好。这种肤浅后来发展到,觉得是因为自己衣着过于朴素,被人看不起。在收入每个月只有 8000 元工资的情况下,我去买 1500 元 Tumi 的背包。的确,这个背包,被同事注意到了,但也就是一两天的事情。然后,我就开始想,为什么这个背包这么好看,却没有人再夸我了?谈到这里,我已经羞耻得不想再写下去了。

也由于这样的一种疑问,这种隐秘地想要炫富的心理,后来悄悄地被我自己掐灭了。这样的经历,让我认识到,他人对你的评价虽然很多时候会来自你的「炫富」,但最终其实还是来自与你的接触,与你的互动。说实话,这是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我内心里极其讨厌被别人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因为我以前总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设限」,被贴标签就好像被限制住了一样;但另一方面,我又很渴望某种标签,这种标签能够为我带来他人的认同。现在想想,也是本末倒置。总而言之,处于左右而不得安然处之的拧巴状态。就好像,《hello 树先生》里的王宝强那不知如何安放的手。

最近阅读了日本作家中岛敦的短篇小说《山月记》,改编自我国唐代话本小说《太平广记》中的《人虎传》。这则故事不复杂,讲的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变成了老虎,后来在偶然间与朋友在山涧相遇,在老虎状态下,他抒发了一些自己的感慨。在山月记中,这头由人变成的老虎,面对朋友,他总结了自己的一生,以及为什么变成老虎的原因:

在我还是人的时候,尽量避免与人交往,人们也因此说我倨傲不逊,妄自尊大。人们不知道,其实是我心中某种近似于羞耻心的东西在作怪。当然,曾被誉为乡党之鬼才的我,并非没有自尊心。然而,这种自尊心,无疑是一种怯弱的自尊心。我想以诗成名,却又不进而投师访友,相与切磋琢磨。与此同时,又不屑与凡夫俗子为伍。这都是我那怯弱的自尊心和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在作怪。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地脱离凡尘,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恨日益助长内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实,任何人都是驯兽师,而那野兽,无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于我而言,这种妄自尊大的羞耻心就是野兽,就是猛虎。它毁了我自己,害苦了我的妻儿,伤害了我的友人,最后,又如此这般,将我的外形也变成了与内心相一致的模样。如今想来,我自己仅有的那么一点才华也都付之东流了。我常卖弄什么‘无所作为,则人生太长;欲有所为,则人生太短’的格言,其实我哪有什么远大的志向,无非是害怕暴露自己才华不足之卑劣的恐惧和不肯刻苦用功的无耻之怠惰而已。

回到本文的标题,「做一个普通而自信的人」,这就是我接下来将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我为什么执着于「普通」一词呢?《人虎传》的这段话,说出了我的心声,我找不出比这段话更一针见血的。如果你看到这里,就知道,我是认为之前的我,多少带着浮躁。戒骄戒躁,这句话说得好,但是很难做到,我为此花了很多年的时间,探寻浮躁的来源——假如你认可人类是一种文化的集合,那么我的浮躁也受到社会的话语体系所影响。打小,父母就会检查考试分数,考差了,固然是自己不努力,但父母的表现就好像一旦考试不行,我整个人就完蛋一样。而学校里,到了期末考试,还会把每个人的考试分数做好排名,考得好不好直接在排行榜里展示。这往往成为校园歧视、霸凌的依据。尤其是,不光是自己的父母,别家的父母还会这么教育,「不要和差生来往。」所以,稍微考差一点的学生,连朋友都难找。这是实质上证明,人类学家项飚接受采访时提到的,「内卷的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就是没有退出机制,不允许你退出。」我认为,这是我国社会运转的底层规则之一。其实,要求人进步,并无关系,但要求人必须只有某几件事情上进步,才算得上是进步,就有些变态了。社会对人的评价体系如此单一,从小到大,哪里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万一自己不行了怎么办?」在寂静的凌晨,我一次又一次地面对这个问题,在回答不上来的羞愧、愤恨中辗转反侧。浮躁,我自己的感受中,经常受到恐惧的影响,「我不能这样……我不能那样……我必须怎样……」这种恐惧,让人无法平静下来,安心地发展自己的特长。这是为什么初中时的我会在学生证写上,「我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这样一句话。

所以,当我有一天,内心突然反问自己,「为什么我们不能做一个普通人呢?」之前的这种为骄傲而骄傲的心态才发生了变化。但写到这里,我想可以稍微中断一下,把现在所总结的,作为本文的上篇。因为下篇,我才会去真正描述心态上的变化,以及它所带来的感受。

Read more

跨境电商:国内跨境行业的 5 大症结

关于跨境行业困境,看到一个非常好的总结。简而言之,产业升级必然不是一句口号,但它目前显得很空洞。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还未像日本人 70、80 年代那样,创立了自己的管理方法论。 过去 20 年的黄金时代,是 WTO、全球产业链迁移所造就的。一句话,躺着赚钱的时代过去了。

跨境电商未来依然是一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行业,目前行业一些卖家陷入困境的核心原因是原来高效的方式如今已经不再高效——

公司组织管理的效率

过去跨境大卖们的“阿米巴”和小组模型一定程度上是高效的,但是发展一定阶段后又 割裂了整个公司的管理 ,希望企业家们也多去思考如何更高效的组织和管理公司;

供应链组织和产品开发的效率

过去跨境卖家们 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经理” ,更多在做“选品”而非“开发”,在供应链端上的组织和管理上也很低效,做的并不深入;廉价趋同的性价比产品不是长久之计,也希望大家在更高溢价的产品上多做投入,多做差异化。

销售渠道的效率

线上是渠道、线下也是渠道;亚马逊是渠道,独立站也是渠道,沃尔玛和区域型的平台等都是渠道;希望大家也耐心的重视多渠道的发展,比如线下渠道可能慢,但是效率反而可能是高效的;

市场营销和流量端的效率

过去大家营销基本都依赖于投放逻辑,讲 ROI, 讲 Acos,也希望大家能重视起品牌市场端这些短期看不见收入的投入;

精细化运营的效率

重视合规,不管在产品认证、履约、财务税务、平台以及渠道规则上的合规大家都需要重视;

过去跨境电商卖家们缺乏真正的“运营”,一个人把“选品”“投放”甚至供应链一条龙全干了,缺乏和用户真正的连接和运营;

接受并善用一些工具,比如客服、营销、ERP 等。

Read more

摘录:Crazy new ideas

本文来自公众号由鲸发布翻译。

Crazy New Ideas

有一种意见我非常害怕公开表达,那就是:如果我认识的某个人是一个领域的专家,又是一个很靠谱的人,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很荒谬的想法时,我会非常不愿意说:“这行不通。”

因为任何研究过思想史特别是科学史的人都知道:伟大事业是如何开始的。有人提出了一个听上去很疯狂的想法,大多数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它逐渐占领了全世界。

大多数听起来疯狂的想法,都是糟糕的,你可以放心地无视。但如果这种疯狂的想法,是由一个靠谱的某个领域的专家提出时,就不一样了。

如果提出这个想法的人,是靠谱的,他们其实知道这个想法听起来有多么不可信。他们提出了这个项目,就意味着:他们知道一些你不知道的东西。如果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深厚,这些深厚的知识,可能就是这个想法的来源。

当然,这类想法,不保证一定会成功。其实,也没必要保证,只要它们是一个足够好的赌注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只要它们有足够高的预期价值。而我认为平均而言,那些想法就是这样的。

我认为,如果你把赌注,押在靠谱的领域专家提出来的所有听起来不靠谱的想法上,最终,你会获得收益。

原因是:大家都太保守了。

我们都被"范式 “环绕和束缚得太厉害,即便是那些有新想法的人,最初,也会低估这些新想法的价值。这意味着,在他们达到公开提出这些想法的阶段之前,已经对这些新想法进行了过于严格的过滤。

对于这类想法,我认为明智的回应是:不发表你的意见,而是要提出问题,因为这里面,有真正值得思考的东西。

为什么这个聪明而理智的人,提出了一个看起来如此荒谬的想法?是他们搞错了,还是你搞错了?这里面,肯定有一个人是错的。如果你是错的,那挺好,意味着:在你的世界模型中,有一个漏洞。但即便是他们错了,了解他们错的原因,也很有趣。专家们踩过的坑,也是你要小心的。

我说的这些其实都挺显而易见的,但是显然,很多人在否定新想法时,不会像我一样恐惧。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冒着现在看起来像个混蛋,以后看起来像个傻瓜的风险,而不是先保留意见不做判断?

我认为这里有四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眼红。如果你提出一个激进的新想法并获得成功,你的声誉(也许还有你的财富)将相应地增加。如果这种情况发生,有些人会感到嫉妒,这种潜在的嫉妒又会传达一个信念:你一定是错的。

第二个原因是,这样做很简单,同时看上去很聪明。

当一个新想法第一次出现时,通常没有影响力,它只是一个雏鸟。相比之下,多数人接受的观点就像是成熟的老鹰。所以,很容易对一个新想法发起毁灭性的攻击,而任何这样攻击的人,在那些不了解这种不对称性的人看来,都是聪明的。

这种现象,会因为致力于新想法的人,和那些攻击这些新想法的人所获得的奖励方式的不同,而更加的恶化。

因为新想法的回报,是基于结果的价值,所以,如果某件事的成功概率是 10%,但是做成,需要让事情变好 10 倍以上。然而,攻击新想法的回报却几乎不变,不管攻击什么,回报都是:看上去是聪明的。

第三种情况是:当人们是旧思想的既得利益者时,他们也会攻击新思想。

这并不罕见,例如批评达尔文最厉害的一帮人,是教会人士。人的全部事业,如果是基于一些想法,当有人说他们是假的,或者过时的时候,这些人就会感到威胁。

最低级的否定,是党派之争:自动否定,任何与反对派有关的想法。最低级的否定同样是,只因为是某个人提出的,就直接否定。

但是,导致理智的人否定新想法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当前范式的普适性。这实际上,也是阻碍人们提出新想法的原因。

跳出当前的范式,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到。而即使这些人,一开始,也不得不压制自己的直觉,就像一个在云层中飞行的飞行员,不得不相信他的仪器,而不是相信他自己的平衡感。

范式,不仅定义了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还吸走了飞向它们的面包屑,导致我们对新想法的标准,高得难以企及。

因为在我们这些“后代”看来,目前在运行的范式,是如此完美,以至于我们会认为:它们一被发现,就立刻被接受了,仿佛这中间没有任何曲折艰难的过程。仿佛不管教会如何看待日心说,只要哥白尼一提出,天文学家们立马就被说服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哥白尼在 1532 年发表了日心说,但直到 17 世纪中期,科学观点的天平才向它倾斜。

很少有人明白,新想法刚出现时,是有多么的孱弱。因此,如果你想自己能够提出新想法,你能够做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之一,就是了解它们诞生时候的样子。

阅读关于新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并尝试,让自己进入当时的人的大脑。当新想法只完成了一半,甚至,拥有这个想法的人也只有一半的信心时,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

但是,你不必止步于历史。

你现在,就可以留心观察你周围的伟大的新想法。找到一个靠谱的领域专家,听他们说那些听起来不太对的想法。

如果你聪明又善良,你不仅不会去攻击这些人,你还会鼓励他们。

拥有新想法是孤独的,只有那些尝试过的人才知道,这有多孤独。这些人需要你的帮助,而如果你帮助了他们,你可能会在这其中学到东西。

Read more

爱情:人不要膜拜你向往的生活,而是要活出你的向往

摘要

近期王力宏离婚事件沸沸扬扬,女苦主李靓蕾发了一封长信,控诉男方对家庭的不负责任,对自己的感情伤害。这类新闻,总让人觉得现代亲密关系十分脆弱。海誓山盟,这个美好的成语,于某些人而言,几乎等于刺耳的讽刺了吧。说实话,女性意识的觉醒情景下,类似的事情应该会重复发生。人类有很强的忍耐力,但前提是存在人自己能认同的合理化解释。若这种合理性不存在,那么人就会一瞬间觉得自己身处地狱,无法忍受。从阿里巴巴太子蒋凡被老婆一封长信控诉,到现在王力宏离婚——女方的态度基本是决绝的。

传播学定律,让现在的新闻愈发喜欢追逐坏消息,让人看到一个破碎的人间。可惜的是,人就是喜欢听坏消息,因此传播正面消息没有多少人会在意,真是唏嘘。不管怎么样,即刻上的一名用户还是用自己的婚姻状态,为大家展示了,婚姻可以达到的高价值在那里。我觉得他所描述的,真是一个比较美满的婚姻。

正文

昨天跟爱人去片场忙了一天,看着她在现场调度几十号人,拍完了站在团队中间给大家布置工作安排,回家路上又把各种职场问题跟我分析得头头是道,这一幕幕让我对她特别心动,像是小女生对霸道总裁心动一样(是的,男人也有可能体验这种感受)。平时她对我温柔又幽默,但是看到她女高管又飒又专业的一面,让我觉得她真是个完整的女人。我一点不介意她的事业心,不会担心她没工夫生孩子,比我挣得多或挣得少也都不会妨碍我们的相处。

我们的感情很矛盾,一方面我觉得我不能没有她,但另一方面我又觉得她离开了我也什么都不会缺乏。因为前者,我很爱她,因为后者,我更着迷于她。以前我在书上写过一句话,爱情不是两个残缺的人抱在一起取暖,而是两个完整的人聚在一起庆祝。如果有人试图破坏她的完整,我将与之永远为敌。

爱的精髓不是占有、控制或者利用,而是滋养。父母滋养孩子,孩子就可以早日独立。丈夫滋养妻子,妻子就可以自我实现。咨询师滋养来访者,咨询师就会更早失业。

大学时候我很喜欢听王力宏的歌,我觉得他唱出了爱情的样子。但是我已经好久没听了,因为我不再需要用他人的声音来描述自己的爱。爱只会从你的生活中生长出来,它不需要符合特定的标准,拥有适合展示的模样,更不需要以任何人的自由或自我为代价。

也因为对爱和生活的珍惜,我们都很谨慎地对待着各种人生选择,不让虚荣、野心或者欲望太多地控制自己,走入到需要用结果合理化过程,用灵魂交换名利的游戏当中去。我们都是对自己很诚实的人,知道倘若身处泥泞浑浊之中,任何人都有可能迷失自己,然后用谎言填塞空洞的内心。所以爱的精髓也是自律和自省,是确保自己不完美的人性不会太过放肆。

其实王力宏的确是我人生中最接近偶像位置的男星之一,他的才华即便此刻我也毫不怀疑。今天看到微博还是有些幻灭感,所以我才不得不撒了一波强力狗粮来平衡自己。幸好我自己也栽培出了属于自己的爱,它比任何偶像更能支持我的内心。我希望,如果你刚好也陷入深深的失望和怀疑当中的话,我讲的这些也可以让你看到一点不同的可能性。

人不要膜拜你向往的生活,而是要活出你的向往。

Read more

摘录:Beyond Smart

摘要

本文来自 Paul Graham,由公众号硅发布翻译简写。本文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观点,那就是聪明并没有什么厉害的,厉害的是拥有「新想法」,同时还提出了几个拥有新想法的要点——

  1. 对特定主题拥有强烈的兴趣
  2. 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拥有写作能力,有一些新想法,最好通过写文章和写书来发现

正文

如果你问爱因斯坦有什么特别之处,大多数人会回答说:爱因斯坦真的很聪明。

即便是试图给出一个更复杂答案的人,首先想到的可能也是这一点。直到几年前,我自己给出的答案也一样。但这并不是爱因斯坦的特别之处。

爱因斯坦的特别之处是:他有“重要”的“新的”思想。

一个人非常聪明,是他/她拥有新想法的必要前提。但聪明和拥有新思想,本质上是不完全相同的。

这两者有很大的差距。任何花过时间在大学和研究实验室呆过的人都知道这种差距有多大:有很多真正聪明的人,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就。

我从小就认为:聪明是最值得期待的事。你也许也一样,但我敢打赌:这不是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想象一下:你必须在非常聪明但是没有新发现,以及和不太聪明但正在发现大量的新想法之间做选择,你会选择哪个?你肯定会选后者。

我也是。尽管这个选择让我感到不舒服,但当你看到它们如此明确地排列在一起时,哪个更好一目了然。

我之所以会感到不舒服的原因是:聪明,仍然在感觉上让人们觉得很重要,即便我在理智上知道它不是。而童年的环境,是培养这种错觉的完美风暴。

智力比新想法的价值,更容易被衡量,而且,你经常性地被它所评判。与此同时,即便是最终会发现新事物的孩子们,也不能经常性地“发现”新想法。对于有这种倾向的孩子来说,智力是城里唯一的游戏。

还有一些更微妙的原因,它们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之后。

智力让人们在对话中取胜,从而成为支配等级地位的基础。再加上,拥有新想法这件事,在历史上其实是相当新鲜的一件事,直到现在,也很少有人能够做到,所以社会还没有“吸收”这样一个事实,即:拥有新想法,才是真正的目的,而智力,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种手段。

为什么这么多的聪明人都不能够发现新东西?

显然,智力不是拥有新想法的唯一因素,那么其他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吗?

他们说:智力的问题,在于它大部分是天生的。我不打算对此进行讨论,因为我更关心的是产生新思想的其他成分,而且很明显,这些成分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我关心这些是因为:这意味着,真相与我小时候得到的那些故事,有着令人兴奋的不同。

如果说智力是最重要的,且大部分是天生的,那么作为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你能做的最好事情,就是去弄清你有哪种工作上的"天赋",这样你与生俱来的智力,至少可以得到最好的利用,然后,尽可能努力地去做。

而如果智力,实际上只是最重要的几个因素之一,且其中许多因素不是天生的,那么事情就变得更加的有趣了。这意味着:你对自己的发展有更多的控制权,但就因此,你将如何安排你的生活,这个问题也将变得更加复杂。

那么,拥有新想法的其他成分到底是什么呢?

我不打算尝试在此提供一份完整的目录。因为这也是我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提问我自己,我想我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回答。但最近,我写了一篇关于这些答案中最重要的一个品质,那就是:

对特定主题的强烈的兴趣。而这一点,绝对是可以培养的。

为了获得新想法,你还需要的另一个品质是: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不想说独立思考与智力有什么不同,因为我不愿称没有独立思想的人为聪明人,但尽管智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而独立思考这个品质,某种程度上似乎仍然是可以培养的。

此外,还有一些一般性的技巧。

比如说,你在自己的项目上工作,以及,克服你在早期工作中面临的障碍。这些,都可以学习。其中一些,你可以通过社会来学习。还有一些,则用于产生特定类型的新想法的技术集合,例如:创业想法和论文题目。

当然,在发现新想法方面,也有很多相当平凡的成分,比如努力工作;有足够的睡眠;避免某些类型的压力;有合适的同事,以及找到技巧来做你想做的事,即便这不是你应该做的工作。

任何阻碍人们完成出色工作的事物,都有一个相反的方向,可以帮他们达到目标。而这类成分,并不像乍看起来那么的乏味。例如,

拥有新想法通常和年轻人有关。但这也许不是因为年轻人本身产生了新想法,而是年轻人所带来的那些特定的特质,例如:他们身体健康、缺乏责任感。对此进行调查,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助于任何年龄段的人获得更好想法的策略。

当然,拥有新想法的最令人惊讶的因素之一,是写作能力。

有一类新想法,你最好就是通过写文章和写书来发现。

为什么是必须通过“写”来发现呢?因为你实际上不是先想到了这些想法,然后,你把它们写下来。实际上,有一种特定类型的思考,是通过“写作”这个过程,来完成的。

写作,其实是一种思维方式。如果你笨拙于写作,或者你根本就不享受于写东西,当你试图做这种类型的思考时,这些习惯就会妨碍你。

这篇文章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例子。它一开始,是一篇有关于写作能力的文章。但当我谈到智力与拥有新想法之间的区别时,我突然发现:这似乎是一个更重要的命题,以至于我把原来想写的文章翻了个底朝天,把这个题目和我原来的题目,作为了我在这篇文章中叙述的一个点。

就像在其他许多领域一样,一旦你有了大量的实践,这种程度的“再创作”,就更容易思考到了。

我预测:智力和拥有新思想之间的差距,将会变成为一个有趣的地方。

如果我们仅仅把这种差距,看作为是:对未实现的潜力的衡量,那么它就会成为一种我们试图匆匆穿过的荒地,而我们却视而不见。但是如果,我们是把这个问题翻过来,开始探究它所暗示的新思想中所必须存在的其他成分,我们就可以在这个差距中,挖掘出关于这种发现的更多的发现。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