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木敏夫谈他如何让吉卜力的电影大卖

最近我很喜欢读日本企业家写的书,相比国内甚至美国的企业家所出的书,内容往往非常实在,也非常真诚。包括最近阅读的这一本《吉卜力的伙伴们:我是这样卖宫崎骏、高畑勋电影的》。这本书由吉卜力工作室的创始人(之一)铃木敏夫所写。

在这里,需要首先介绍清楚,铃木敏夫在吉卜力工作室的角色。他早年在报道动画、漫画的《Animage》担任记者,采访了年轻时的宫崎骏、高畑勋,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宫崎骏在制作了《风之谷》之后,原本担任动画的公司 Topcraft 却在电影上映后解散。为了能够给两位天才动画导演提供稳定的创作环境,铃木敏夫与德间书店沟通,成立了「吉卜力工作室」。

成立了工作室之后,铃木敏夫长期担任宫崎骏、高畑勋多个作品的制片人——因此就如这本书的书名所揭示的,铃木敏夫大部分工作,就是保证两位大师的作品创作完成之后,卖出去,回笼资金,投资下一个作品。本书的内容,就是铃木敏夫谈自己的工作,没有太多专业的字眼。他把不同时期对电影宣发的理解,当时和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都写了出来,整本书就好像流水账一样,没有太多的观点。这样的书反而开卷有益,因为都是讨论实际情况,不带半点虚的。

以数据驱动的吉卜力电影宣发工作

在本书中,铃木敏夫提到,他从小就数据非常敏感,可以记住大量的数据,经常可以做到脱口而出,他认为这一习惯,对他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当下吉卜力极其出名的动画电影,比如《龙猫》、《风之谷》,其实在吉卜力发展的早期,它们并没有带来非常丰厚的收益,勉强只能算得上是收支平衡。

负责吉卜力实际运营的铃木敏夫不得不绞尽脑汁,找到吉卜力继续往下走的方式。他写道,「我的目的不在卖座本身,如果不能回收制作成本,就没法制作下一部电影,所以我才这么拼命宣传。首要任务是要保证能继续做电影。」

这句话,既理想主义又现实主义。「制作电影」乃是吉卜力创建的初心,而「保证继续制作电影」则是想达到的目标。

为此,铃木敏夫思考「电影行业」的商业模式,最终他明白了一点,「我对宣传费=分账收入的法则深信不疑。在作品本身具有号召力的前提下,大卖在某种程度上是可操作的。」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他对「宣传」这件事的思考吧。

「一个人如果看过三次广告,就会去消费。这是我的假设: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同样的电影广告如果看过三次,我觉得观众就会想进电影院。」在说这句话时,吉卜力制作自己历史上第一部卖座的动画电影《幽灵公主》。对于下一部电影《千与千寻》,铃木敏夫自己,都定下了 2 倍于《幽灵公主》观影人次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目标,铃木敏夫积极开拓渠道。但是,《幽灵公主》已经达到 1420 万人次这么高了,这个数字的 2 倍就是 2840 万人次。想想当时日本才多少人。不过,如果没有这样极限的目标,估计吉卜力不会和罗森便利店合作吧。

铃木敏夫与当时罗森多媒体事务部的部长山崎文雄建立交往之后,认识到便利店其实也是一种媒体。「随着电视台音乐节目的锐减,年轻人接触新歌的地方转移到便利店的店内广播。为此,音乐界也在跃跃欲试,考虑如何能让便利店多播放自己的曲子。 听到这些,我才发现便利店不是单纯的小卖店,它也是一种媒体。」

以及,便利店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渠道。「在了解便利店作为媒体的力量后,我与罗森正式签约。在全国当时 7000 个便利店,使用海报、小册子、免费报纸等所有形式大肆宣传《千与千寻》。这个商业合作的效果,我估计有数十亿日元的规模。」

当然,《千与千寻》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跟铃木敏夫对「宣传费 = 分账收入」的深信不疑有关。这个原则指导着他的行动。最后,他总结,「宣传就是不断增加伙伴。」而且,在铃木敏夫的脑海中,增加伙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数字。让我看看他是怎么计算的:

比如说,一直支持吉卜力的日本电视台电影部门,以奥田诚治为首,从事电影宣传工作的有数十人。加上综艺节目与《Wide Show》等节目的工作人员,粗算下来有近百人与吉卜力电影的宣传相关。日本电视台旗下的电视台在全国约有 30 个,从制作到营销如果每个电视台都有 100 个员工在做这些事的话,加起来就有 3000 人。

同样,制作委员会的电通、博报堂、迪士尼、三菱商事也是,做宣传的都是以百人为单位。再加上负责发行的东宝,负责宣传实际业务的 MAJOR,相关的制片厂、报纸、出版社,包括广播电台等媒体的相关人员,少说也有一万人左右参与一部电影的宣传。

这里还没将赞助企业算进去。比如说,现在罗森在全国有 12000 家便利店,每家有 10 人左右的正式工和临时工,这样就有 12 万人。《读卖新闻》的销售店有 6000 家,假设每个店有 5 人就是 3 万人。“JA 共济有职员 6000 人,邮局的话全国有 20 万人从事邮政行业。

还有在电影院工作的人。吉卜力作品一般会拥有 600 块荧幕,一家电影院的工作人员就算有 10 个人合计也有 6000 人。他们也是我们重要的伙伴。

还有制作宣传材料以及印刷海报的印刷厂工人。

把这些人都加进去,大约有 40 万人在支持吉卜力的电影。假如他们跟家人或朋友一起,三个人去电影院的话,就能动员 120 万的观众。

Read more

换位思考故事一则

忘记是读哪本书看到的了:

一群城里人生活优越,无忧无虑,于是想到了体验部落生活。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阿米西族人生活的地方,亲眼目睹了那里的贫穷落后:没有电、煤气和自来水,没看过电视,没听过收音机,不知道电脑和 MP3,没用过洗发水、沐浴露和化妆品。城里人怀着怜悯之心,将自己所带的洗发水、沐浴露、化妆品、食品罐头等城里人认为的好东西一一分给了阿米西族人,而阿米西族人则送给城里人许多树叶和干果。回到城里,城里人为这一大堆树叶和干果发愁,害怕不干净或是有毒,可如果处理掉的话还得支付垃圾费。这样,城里人更加想念这些阿米西族人,还准备呼吁更多的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来帮助阿米西族人,给他们寄送一些洗发水、食品罐头等用品以改善阿米西族人的生活。可令城里人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回来不久都收到了阿米西族人寄来的包裹,包裹里是城里人送给阿米西族人的洗发水、沐浴露、化妆品、罐头等。城里人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马上联系了导游,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从导游那里他们了解到,阿米西族人根本不敢用城里人送的东西,因为里面都含有化学物质。而且,阿米西族人一直为这些好心的城里人担忧:城里人每天都被那些化学品包围着,无路可逃,太可怜了。阿米西族人一直在为城里人的健康担心,希望能够为城里人多做些事情,比如经常寄一些树叶和干果给城里人。

Read more

当你通过叙事,而预测到未来

叙事经济学是什么?

《叙事经济学》的作者是在耶鲁的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他在 2013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被入选为全球 100 大最具影响力的个人。

叙事经济学说的是,在信息、概念影响之下的大众意识,如何影响普罗大众的经济活动,从而对经济本身造成影响。

在这本书里「Meme」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词通常被翻译为「谜因」。也泛指,大众流行的概念,这些概念通常不明确,不客观,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很难结构化,难以溯源,突然兴起也突然结束。然而,正是「谜因」的流行,令某种概念、某种印象深入人心,从而成为集体行动决策的隐含前提。

为此,罗伯特创造了一个名词「经济叙事」,意指那些可能对经济活动造成影响的「谜因」。

如何理解叙事经济学?

罗伯特·希勒所创造的「经济叙事」这一概念十分有用。如果真的有效地识别「经济叙事」,那么,实际上我们就掌握了一部分预测未来的能力。

然而,「经济叙事」是什么呢?它的特征是什么呢?在这方面,罗伯特·希勒并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因为定义经济叙事的过程,往往是现象已然「涌现」之后,还需参考大众对「谜因」的解读,之后所采取的行动才能定义。这意味着,叙事经济学本身的研究难以取证,非常困难。

社交网络每时每刻创造着海量的谜因。但难以判断,哪些谜因具备「叙事」的可能性——谜因只有在叙事成功的那一刻,才让人看到意义;在叙事成功之前,谜因都呆在黑箱里,几乎处于不可解读的状态。尤其是谜因实际上是由一小群人创造的沟通方式,就好像当年的火星文、以及现在 00 后喜欢用特定的短语,在谜因成功构筑叙事之前,主流人群对这类小圈子里的特定表达也难以进行关注和解读。

罗伯特·希勒希望未来可以出现可以解读谜因的工具,提前捕捉多个形成经济叙事的可能性,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而他现在的工作,就是通过马后炮的方式,来证明谜因与经济叙事之间的因果关系。他运用 2 个工具来确认大众话题的趋势,一个是 Google Ngrams,另外一个是 ProQuest,两个工具的主要用途,就是分析历年出版物里出现过关键字,来观察某一种谜因如何走向主流叙事。

在阅读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美国梦」这一共识,实际上,美国梦的初次说法出现在 20 世纪 20 年代,但过了 20 年之后,美国梦在出版物里的提法才突然多了起来,一直强力地持续到 20 世纪 50、60 年代,才开始稍有回落,一直到 2000 年左右才出现大幅回落。

如何运用叙事经济学这一强大的思维框架?

其实叙事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并不复杂。如果阅读里面的案例(比特币、美国梦等),会发现罗伯特·希勒实际上是运用 2 个对媒体介质进行关键字检索的工具,Google Ngrams 和 ProQuest 来调研大众话题趋势。然后基于时间线的发展,对话题的前后影响力因素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话题的趋势性。

当互联网成为了大众标配的媒介环境,话题趋势其实变得透明,有大量为方便社交媒体运营所开发运营工具,大量搜集了互联网里的话题趋势,并进行了分析。比如 Google Trends,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而当前流行的互联网职业中,社交媒体运营也在大量运用这类工具,对谜因进行发掘。只不过,大部分并不和经济学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如果研究「谜因」久了,就会发现,人类的议题实际上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摆动,就好像钟摆一样。互联网上的讨论,就好像一个人在思考一样,围绕着一个议题循序渐进。尽管这些议题在短时间之内大量涌出,显得百花齐放、眼花缭乱,但最终会有一个流传最广泛的子议题,成为下一个议程。在现代传播学里,媒体是具备「议程设置」这一功能的,只要控制大众舆论中的议程走向,就可以影响到大众的观点。这一点,在美国总统竞选时尤其明显。

只不过,互联网的出现,令互联网上的议题与议程,对经济形成了非同一般的后果。这些围绕网络的大量非正式、情绪化的讨论,最终也影响了人的经济决策,比如是否买入某只股票,或者是否决定炒房,是否买保险等等。

叙事经济学就是讨论,经由互联网放大的公众舆论力量,最终如何对人的经济决策造成影响。之所以要专门冠名为「叙事经济学」,实在是互联网把大众舆论的力量极度放大,并形成了极大的规模——Facebook、Reddit、微信、微博、抖音、TikTok 这些网络巨型社交网络,囊括了大量细碎无比的声音,最终形成了影响现实的数据洪流。

由于互联网下的信息几乎是即时的、动态的,也就意味着,在互联网舆论所影响下的群体的经济决策也变得更加动态。这意味着,我们的决策,未来更多基于「预测」,减少对「现状」的判断。

与「金融炼金术」之间产生的联想

在《金融炼金术》这本书里,索罗斯提出了他著名的思考框架「反身性」。其实反身性,几乎就是「叙事经济学」的实操版。让我们来看看索罗斯是如何归纳「反身性」的:

由于参与者的观点是所参与的情境的一部分,在建立反身性模型的时候,为了简化问题,引入了主流偏向这一概念。市场中的参与者众多,他们的倾向必定是各不相同的,但由于人们从众心理的作用,其中许多的偏向被彼此抵消,最后剩下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主流偏向。

这句话十分精炼,实际上他所表达的意思和「叙事经济学」里所认为的观点是一致的,因为信息会影响人。而索罗斯为了找到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联,他用「反身性」这一思考框架,来分析「市场参与者」的偏向,并预言其中一个成为主流。然后,他所做的,就是随大流,跟着即将形成的主流观点走。

至于具体的分析方法,我认为大家直接阅读《金融炼金术》这本书即可。

到底叙事经济学是不是一本好书?

在豆瓣上,《叙事经济学》的得分仅仅 7.1 分,只刚好够得着「好书」的标准,而达不到大众心目中「优秀」的标准。

当然,这里有一部分翻译的问题。比如我一直就很难搞懂书中所说的「叙事星座」是个什么鬼意思。我认为这个词有一定的错译成分在。但抛开这一个词,整本书并不难理解。

我认为,西方人喜欢把复杂的事情,浓缩成一个简单可认知的规律,这就是叙事经济学的意义。也许是啰嗦,也有很多被认为是废话的内容。但我坚持这么认为,即便一本书有 99% 的废话,而只要它有一句话是真理,那么这本书就是五星级的好书;而如果一本书有 99% 的四星级道理,而没有一句话真理,那么它也就只能是四星级的好书。

Read more

为未知而读书

《一流的人读书,都在哪里划线?》,本书既讨论读书的方法,也推荐一些很棒的书,我比较侧重方法,简要的概括:

  1. 为了学习而读书,学习是让自己培养自己处事的能力,和培养自己的洞察力
  2. 为了未知而读书,多领域的了解,打开眼界,触类旁通

那么,书中哪些内容,值得划线?

  1. 自己不知道的新名词,尤其值得关注。往往通过了解一个新的名词,就能发现一片新的大陆,带来启发
  2. 导致某种结果的原因,是非常值得关注的,真相往往隐藏在这里
  3. 可以指导实践的内容,学而时习之,读书是为了更好的实践,这部分内容往往有有指导性
Read more

用心传达:每周一封邮件

读完岩田松雄的《秒懂传达力》。先介绍作者何许人也——岩田松雄每加入一家公司,就能够令那家公司扭亏为盈,就好像稻盛和夫一样。2000 年,他加入亏损 3 年的游戏制作公司阿特斯拉,最终扭亏为盈;2005 年加入美体小铺,4年时间让销售额倍增;2009 年,担任担任日本星巴克社长,创下日本星巴克史上最高营业额。

之后,岩田松雄创立「领导力咨询公司」,从此以领导力大师的面貌出现在业界。也因此,他写了很多书,来解释自己的管理理念。这本《秒懂传达力》也是其中之一。我读完之后,印象最深刻,反而不是他所说的那些原则,以身作则,建立信任感的原则,其实读一读每个小节的标题也就明白了。

我比较在意的是,他不断重复提到,他每个星期都会面向全体工作人员发一封邮件,邮件里会提及他对公司整体的想法,在意的事项。我认为这是非常高效的动作。

领导与下属之间天然有隔阂存在,双方信息不对称——领导关心「业务往哪去」;下属关心「我该怎么做」。屁股决定脑袋,出发点的不同,导致大量误会。到最后会出现,面对下属的抱怨,领导心里想,「我没这么说过啊?」;而下属面对领导的不满时,心里则会想,「你当初难道不是这么说的吗?」最后两个人内心同时浮现一句话,「到底你想要我怎么样?」

而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尤其是相当于担任社长一职的老板,自己的想法如何贯彻到公司整体,比直接的上司和下属之间的信息同步更为困难。

所以,每周一封邮件,直接传达给公司全体,所有人对一切的事项有了一个标准的解释,其实是节省了大量管理层与执行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同时,也让老板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出现在每一个员工面前,加深员工对老板的印象。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