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氏三角形定位模块」

产品定位 | 一个小小的差异远比一个大大需求更具销售魅力

对谁__________ 我是__________ 给你__________
统计学 类别 (产品)特点

市场定位 | 没有选择,没有策略

对谁__________ 我是__________ 给你__________
族群      用途      理性利益(交易理由)

对于族群的分析,采用田字图分析,以「行为」、「态度」定义出 4 种消费者画像

「行为」、「态度」依据「制高点」来制定,制高点是用户最终极的利益或需求:

“定位所属类别的制高点(high ground)相关,所谓的“制高点”是个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是个需要被悟出来的学问。制高点可以是类别利益最高层次的一种情感,可以从探索消费者最想要却未被满足的需求来得知。”

传播定位

对谁__________ 我是__________ 给你__________
(消费者)洞察  意义     感性利益(偏好理由)”
Read more

安全边际三十条

本文来自 SMC 中国基金的管理合伙人邵庆晓的系列微博,名为「安全边际三十条」。著名的公众号一条此前曾报道了邵庆晓的豪宅和她的生活。

一、价值投资并不简单

价值投资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努力,非一般严格的纪律,还有长期投资的视野。只有少数人投入了做价值投资者所需的时间和精力,但这里面能建立起合适的投资观并成功的人就更少了。

就像大多数八年级的代数学生一样,一些投资者只是简单地记了几个公式或者规则就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了,但很多时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什么。想要在金融市场和经济周期中获得长期的成功,单纯只靠观察总结出几条规则来是不够的。

投资的世界里太多事情变得太快,所以我们需要明白规则背后的基本原理,这样才能知道为什么有些事情会发生,有些事情不。

价值投资不是靠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就能学习和掌握的,这种投资理念,要么(天生适合你,所以)你一下子就能学会,要么你一辈子都无法真正得其精髓。理解价值投资很简单,实操却很难。价值投资者也不是精于分析超复杂数据的巫师,他们也不会编写出复杂的电脑模型去发现潜在价值,寻找优质的投资机会。

最难的部分是自律,还有判断。价值投资者需要强大的自律能力去拒绝那些不那么优质的投资诱惑,需要足够的耐心去等待真正优秀的机会,并且可以准确判断现在是不是最佳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二、价值投资者的特性

自律,直到找到划算的投资机会再出手,这使价值投资者们看起来很像风险厌恶者。自律对于他们来说是必需的,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保持这份自律。

价值投资者意味着总是远离人群,挑战常规,甚至顶着盛行的投资风向逆行,这条路不可谓不孤独。

在长期市场估值偏高的时间段里,价投者的表现有时和其他的投资者、或者整个市场比起来都会不尽如人意,甚至“可怕”。但长期来看,价值投资非常成功,所以你们会发现很少有价投者会放弃这种投资理念。

三、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如果有投资者可以成功预测市场未来的走向,他们肯定永远都不会去当价值投资者。诚然,当证券的价格稳步上升时,价投本身就是一个缺陷;不受欢迎的证券涨得没有公众喜欢的幅度大。另外,当被高估的市场被正确估值时,价投者也是讨不了巧的,因为他们很快就会需要卖掉手上的票。

所以,当价投者的最佳时机是市场下行时。那些原先只关注上行因素的投资者们正在吞盲目乐观的苦果,这种时候,任何导致下行的风险因素都会被看得很重,而价投者因为用了一定的安全边际来投资,所以能够保护他们免受市场下行的巨大损失。

能够预测市场未来的投资者应该全副投入,用借来的钱,在市场上行之时进入,再在它下跌之前出来。不幸的是,许多投资者虽然声称自己有这样的能力,但实际上并没有。(至少我个人是从来没见过一个。)

对于那些明白自己做不到预测市场的人,我非常推荐价值投资,这在所有的投资环境里都是一个安全又成功的策略。

四、一切皆与思维模式有关

成功的投资需要建立起合适的思维模式。

投资是严肃的,绝非儿戏。假如你参与到金融市场中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所有的动作都应该是以一个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观察者,确定你明白这两者的区别。

无疑,投资者能说得出百事可乐和毕加索的区别:百事可乐是投资对象,而毕加索的作品则是收藏对象。

当你把辛辛苦苦存下来的钱和未来的金融证券放在有风险的地方时,不了解两者区别的代价会非常非常高。

五、别找市场先生要建议

有些投资者——其实是观察者会从市场先生那儿寻求投资建议——这是不对的。

当他们发现市场先生给一个票定价偏低,就会忘记市场先生本身是不理性的事实,忘记自己曾经对这些票的真正价值做出的估算而疯狂卖掉自己手上持有的货。当他们看到市场先生给某个票提价时,又会因相信他无所不晓而跟着高价位买入。

但事实是,市场先生什么都不懂,他诞生于成千上万投资者卖出买入的行为之中,而很多时候这些投资者的行为却并非出于投资原理。

冲动的投资者和观察者会无可避免地遭受损失;但深知市场先生间歇性无理取闹这种特性的投资者,则可以利用这一点,在长期的投资获得成功。

六、股价 VS 商业真相

路易斯·洛温斯坦(Louis Lowenstein)已经警告过我们,不要把一个公司在商业上真正取得的成功和在股市上取得的成功搞混。

一个公司的股价上涨不代表它发展状况良好,同样地,股价下跌也不代表一定是它公司业务发展不好或者价值下跌。

所以投资者一定要学会分辨股价波动和潜在商业真相。投资者们如果发现整体的趋势是大家都在盲目地跟风买入或卖出,那么他们一定要抵挡住这股趋势才行。

当然你不能无视市场,因为市场里蕴含着投资机会,忽视它等于犯错,但你一定要为自己着想,不要让市场牵着你的鼻子走。

七、股价 VS 价值

价值与价格挂钩,但并不只取决于其价格,为此要多留意你的投资决策。

如果你将市场先生看作投资机会的创造者,会为你创造那些价格和公司价值不符的投资机会,那你就有了成为价值投资者的先决条件。

但你如果减持把市场先生看作是你的投资顾问,那我建议你还是雇别人来为你打理钱财比较好。

股票价格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变动,你无法判断现在的股价反映了什么样的预期,所以投资者们必须要透过股价看企业本身的商业价值,在投资过程中不断比较这两者。

八、情绪会扰乱投资

不成功的投资者都被情绪支配。他们不会冷静理智地面对市场波动,出于贪婪和恐惧,他们会很不理智。

想必我们都认识一些平时举止负责、从容不迫,但在投资时会进入“狂暴状态”的人。他们会把自己经过很多个月,甚至很多年的辛勤工作和自律存下来的钱在短短几分钟之内就投资掉。

这些人在买一个音响或者照相机之前会愿意读上好几本消费者指南,前往比较很多家店,但却不愿意花点儿时间去好好研究从他的一个朋友那儿听说的股票。在购买电子摄像产品时的理性在投资股市的时候反而没有了。

九、股市≠赚快钱的地方

许多不成功的投资者把股市当成一个无须努力就能赚快钱的地方,而不是一个投资资本以求更好收益的地方。

谁都想毫不费力地赚快钱,但是这种想法恰恰完美反映了投资者们的贪婪。贪婪促使他们去寻求投资成功的捷径。

他们并不打算让财富慢慢积累,而是想靠着一些“新鲜”的消息快速生财。他们也不会停下来想想,给他们消息的那些人是怎么能够不违法就获得这些消息的?为什么?如果真的如此有价值,为什么会对他们公开?

贪婪同样表现为盲目乐观,更隐形一点的,则会表现为面对坏消息来临时懈怠。

最终,贪婪会使投资者们把他们的目标从“获得长期收益”变成“短期获利”

十、股市的循环

市场上所有的流行趋势终会完结。股价最终会变得太高,供应最终会赶上需求,然后赶超需求,天花板就会来临,接下来就会下行。

投资热点总是有循环的,投资者们也一定会接受它们。

公正来说,要分辨一个趋势只是投资界的热点还是现实的商业潮流并不容易。实际上,许多投资热点就诞生于商业潮流,这种趋势是理应反映在股价上的。

但是,当股价上升到一个超过它本身估值的水平时,这个潮流就会变得危险。

十一、投资大鳄是如何失误的,他们的表现为何弱于大盘?

如果忽略机构投资者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的话,他们的行为其实还挺搞笑的。

他们搜刮投资者们辛辛苦苦赚回来的数十亿钱财,然后在没有经过深度研究和分析就进行一个又一个的投资。

现在盛行的心态就是要一致从众。人们可以接受随大流带来的平庸,无法接受特立独行时面临跑输大盘的风险。

投资经理们这种追求短期收益的心态使得“机构投资者”变成了一个充满矛盾的称谓。

许多投资经理的报酬模式不是基于他们做出的成绩,而是基于他们管理的资金占比资金总额的多少。这就会刺激他们想要不断扩大自己管理的资金量,这样就能产生更多的费用。但实际上从机构的角度出发来看,提升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才是获利最高的途径,(所以经理们的心态)使机构们愈发难获得好的投资表现。

但本来投资经理们只要调整自己的行为偏好,这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矛盾就完全可以解决。

十二、短期相对回报的德比大战

就像追着自己尾巴转圈的狗狗,绝大多数机构投资者都被困在追求短期相对回报的德比大战中。有一个机构里的基金经理们的表现甚至要按小时计费;不计其数的经理每天的业绩都要被拿来和其他公司的同行比较。

频繁的对比和排名只会更加强化他们想要追求短期投资收益的观点。

如果他们的短期收益表现很差,就要受罚,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想要他们维持长期投资的信念很难。如果他们坚持长期收益的做法,很可能就会失业。

不了解机构投资者们的这个特性就去盲目投资,就好比在异国自驾行却不带地图。你可能最后还是会到达一开始的目的地,但旅程所需的时间肯定更长,你还得承担途中迷路的风险。

Read more

designboom TECH predictions 2021

原文地址:https://www.designboom.com/technology/predictions-2021-commute-home-food-demand-12-28-2020/

疫情给世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生活形态的改变,导致商业版图有所松动,既是一些行业的砒霜,也是另外一些行业的蜜糖。

本文来自国外著名的设计网站 Designboom,认为疫情给人们带来最大的变化就是 Work from home(在家工作)。随着海外疫情的愈发严重,至少美国地区,在家工作会逐渐成为「新常态」。

本文总结,在家工作给人带来最大的变化是「时间富余」。2019 年,全美平均花在上下班的通勤时间是 41 分钟。那么这多出来的时间花到哪里去了?

意外的是,多出来的时间,还是花在了「工作」上。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公司管理人员花在会议的时间,平均增加了 56 分钟;花在回复电子邮件的时间,平均增加了 13 分钟。员工也不例外,花在会议和回复电子邮件的时间也在增加。

不过,不光处理工作的时间增加了,在家工作人士也同样花了更多时间在个人生活上,厨房成为生活方式变化的重心。根据调研,54%的人会更多地自己做饭。而随着大量的实体商店关门,本地生鲜电商成为了提供这种生活乐趣的供应商。

Read more

青年们正在经历的中年危机

最近蛋壳公寓暴雷,不光投资人蒙受巨大损失,还令大量在一线城市就业的青年流离失所。引爆了青年人的中年危机。我想我不必解释中年危机是什么。但那些在一线城市打工的,怀抱着梦想人青年人,在被房东赶出去那一刻起,应该对中年危机这四个字有着深刻的体会。

只不过,我感到疑惑,过去所说的中年危机是 40 岁左右的人所遭遇的生存压力,但现在的中年危机看上去已经提前到 35 岁了。也许再过几年,中年危机发生的时间点,将提前到 30 岁?

35 岁职场诅咒,与一个人的「社会有效时间」

最近一篇文章提到「35 岁的职场歧视」这一社会现象,大意是,中国职场里有一条隐形的年龄歧视,认为人一到 35 岁就会失去其劳动的价值。我认为「歧视」一词用得还是太轻了,应当用「35 岁职场诅咒」才合适。

鉴于此,我引入一个概念,「社会有效时间」,意指一个人可以在社会当中有效贡献自己的才能、时间的时间段。我从踏入社会寻找工作开始起算,一直到 35 岁发生中年危机结束。

  • 中专毕业生的「有效时间」是 35-19 = 16 年
  • 大专毕业生的「有效时间」是 35-22 = 12 年
  • 本科毕业生的「有效时间」是 35-23 = 11 年

想想,实际上一个人的一生只有短短十几年是有效的,其它时间对社会而言毫无价值。而现代医学如此发达,一个人的寿命可以延长到 90 岁 100 岁,这漫长的一生中,「社会有效时间」只有十几年,其余时间都可计做「社会性死亡」的时间。

这一结论让人不寒而栗。

35 岁职场诅咒,和内卷化社会现实

如果要破除 35 岁职场诅咒,也就是青年的中年危机,实际上就是要延长「社会有效时间」。问题在于,是什么让一个人的「社会有效时间」如此短暂?找不到病因,就无法对症下药。

这就需要分析「35 岁职场诅咒」现象。基本上,这是 40 岁中年危机同样的版本,只不过它的年限提前了。年限的提前,我经过分析有几个原因:

  • 数量年年增加的应届毕业生,愈发紧张的工作岗位资源

最近每年的应届毕业生的数量都创新高,2018 年 820 万,2019 年 834 万,2020 年 874 万。可惜的是,长期跟踪大学生就业的调研机构麦可思在最新的报告里,删除了「就业率指标分析」这一重要的数据。目前只能查到 2018 年和之前的版本还保留着。

按照麦可思的《2019 年大学生就业报告》:

2018 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 91.5%。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1.0%)持续缓慢下降,较 2014 届(92.6%)下降 1.6 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为 92.0%,较 2014 届(91.5%)上升 0.5 个百分点。

Read more

我身材太差,只能去当服装测评师

原文地址:https://www.shangyexinzhi.com/article/2995232.html

本文来自电商报,介绍目前电商出现的新职业「服装测评师」。

相比起模特而言,这些服装测评师大部分由身材普通,甚至是有缺陷的普通女性担任。

但由于真实性,意外地符合了当前用户的需求。同时也降低了女装淘宝店的退货率。

女装是淘宝上退货率最高的产品,平均退货率在 20%,双十一可上升到 30%。一般商品只有 5%-10%。

对于女装淘宝店来说,高退货率增加了反向物流的费用,刷单的费用,构成高昂的运营成本。

文章还对比了模特与服装测评师两种职业的差别,意外的是,「服装测评师」因为门槛低、工作较为轻松,而且转型空间大,在职业方面,比模特更有前景。

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