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Social, and Shoppable: The Future of Video

原文地址:https://a16z.com/2020/12/07/social-strikes-back-video/

这篇文章来自顶级投资机构 A16Z 的官方博客,全文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视频化在美国是购物的未来」,主要分析的对象是今年的传奇主角 Tik Tok。

本文主要将 Tik Tok 与 YouTub 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对比,没有和 Instagram、Snapchat 是比较遗憾的,毕竟后两者也提供了比较强的商品展示空间。

要点:

  1. Tik Tok 成长速度飞快,从 0 到成长到一个亿级的平台,它所使用的时间只是 Facebook 的一半;
  2. 美国人每日平均消费视频时长突破 100 分钟,在这 5 年里增加了差不多 40 分钟; 根据《2020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的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是 110 分钟。中美数据已经不相上下了; 这意味着,在中国发生的故事,很可能会在美国重演。
  3. 文末看好任何一切 Video-first 的产品/平台,尤其是:在线教育、购物、技能分享。
Read more

我该如何以心学的方式对待痛风

上午发布了一篇以生命观的角度,来看待第一次痛风。这篇文章顾名思义,就是解释如何以心学的角度,来对待自己第一次痛风这件事。这篇文章可能是有点奇怪的,有病就治,又何必与哲学扯上话题?

为何生病与哲学有关

我认为,思想不是嘴上说说,它还必须体现在行动上。

在《初始心学》这篇文章里提到,我决心修行心学,以心学发展我的宇宙观、价值观、人生观,那么心学就不是我一时兴起研究一些哲学的玩物,而是我的思想和行为的指引。

「不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这句话——在自己所做的事情上,找到意义和价值,是理性的;而不加思辨的做事,不在意意义和价值,一切遵循本能的喜好厌恶,是非理性的。

哲学是理性的源泉。其实人只要享受过理性所带来的愉悦,就不会很难再回去了。理性的光辉也是人与兽的区别所在。

哲学必然是融入生活,并可以充斥在与我有关的每一个角落。就好像有人自认为是「某某主义者」一样,我相信,他也必然接受了「哲学融入生活」这一观点,并积极地实践。

所以,在「痛风」这件事上,如果我自认自己是「心学」的学徒,那么,就必须思考「我如何以心学的方式对待痛风」这一命题。

这正是我实践心学的好机会。

思想与行动:知行合一

心学最大的特征,是它极其重视知行合一。知就是思想,行就是行动。当然,在王阳明的晚期,他把知换成了「良知」,在这里我还是按照他最初对「知行合一」的定义来。

王阳明解释: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句话说的是,知与行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当我们开始认知时,实际上,就已经处于实践当中;而当我们通过行动,达到了某个结果,那么行动就印证了我们的认知。实际上,知行合一说的是,认知和实践完全是一回事,两者同时发生,同时相互影响。

而在对待「痛风」这件事上,该如何反映我的「知行合一」?

从认知层面,得承认自己是一个痛风患者;而在行动上,也将「痛风患者」的身份带入到日常生活中去,去适应一个「痛风患者」的生活方式,并持续实践这一方式。

立志

在心学当中,「立志」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既是目的,也是手段。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里写道:

君子之学,无时无处而不以立志为事。

在心学概念当中,立志是,每个人应当以追求成为「圣人」为目标。而心学概念中的「圣人」,是可以「存天理,灭人欲」的人。

在《初始心学》这篇文章里,我提到,儒家概念中的人欲,不是人的欲望,而是人的「怠心、忽心、懆心、妒心、忿心、贪心、傲心、吝心」。除了「人欲」这一代称之外,王阳明还以「私意」来指代。

只要做到做事,不受这七大负面之心的影响,以理性处之,就可以认为一个人是「圣人」。所以王阳明以「黄金」来描述他这一思想,他说:

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是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量;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以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量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

所以在对待痛风这件事,我要做到的是,「存天理,灭人欲」,在平时落实痛风的生活方式时,不得以七大负面之心来对待。

王阳明还认为,「立志」在时间上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而在事物上,则是时时刻刻都必须考虑立志的角度。他说:

盖无一息而非立志责志之时,无一事而非立志责志之地。

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都得以「存天理,灭人欲」的方式,落实痛风的生活方式。

为了证明自己做到这一点(知行合一),我决定在每日的日记里,添加「痛风记录」一栏,记录自己喝水量、饮食、轻度运动,还有脚关节的状态。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觉得读起来特别费劲,因为想了很多,而最终就是在日记里添加一段话,这看上去有点花了很大的力气,而追求一个很小的结果一样。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按照「知行合一」的角度,我如何对待痛风,正是检验我是否把心学学习到家的好机会。这也符合王阳明所说的,「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

Read more

2021 年,痛风给了我一个大锤

痛风的学名叫代谢性关节炎,顾名思义,身体的新陈代谢出了问题,无法把尿酸完全排解出体外,所以导致的。

痛风很痛,以后都不想再经历了

我在 11 月 30 日从珠海回到深圳的下午,突然右脚大拇指痛了起来。往时这个脚趾偶尔也会痛,但一般是走路时有些感受,过一会儿疼痛自己消失,没有太大的影响。而这一次不同,疼痛从右脚拇指的底部一直蔓延到整个关节,一下一下的,好像被锤头锤着一样。当时我就已经无法保持正常走路的姿势,脚步一高一低地走进了地铁站。回到家后,还一直在痛,心里开始觉得有点不对。

12 月 1 日,我上午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这个部位的疼痛,有很多种原因,不一定是痛风,以为和以前一样忍一下就可以过去了。结果到了晚上疼痛加剧,我一直在床上翻滚到 2 点多才睡着。

12 月 2 日,上午处理了一点工作上的事情,下午就去了医院看医生,医生回复我得抽血化验,得第二天早上。但刚好因为第二天得去客户那边开会,而当时我还可以行走,所以我想着周五再去医院看吧。

12 月 3 日,到客户公司开会,一开始还行,但到了下午,在吃过了大约两三只橙子之后,疼痛从右脚拇指的周边扩散到右脚踝关节,持续性地痛,痛到我头上冒冷汗。开完会之后,我站都站不起来,最后还是我的拍档,和客户一起把我扛下楼,叫了车,到宝安人民医院急诊楼。由于我的右脚一直在痛,到了医院后,拍档跑去医院借了一把轮椅,才终于把我从车上一直推进急诊楼挂号急诊。

当晚,我把我坐在轮椅上的照片发到朋友圈,引来了很多朋友的关心和安慰,十分感谢。在广州做内分泌专科医生的提子,把医学期刊上关于痛风的注意事项发给我。我才发现,为何我下午时疼痛发作得如此厉害,完全因为吃了太多的橙子——注意事项里写着,不宜吃果糖含量高的水果,原因是果糖会阻碍新陈代谢,从而令尿酸的排解变慢。除此之外,到客户公司开会时,饮水过少,也导致了本来尿酸就高的身体,没有很好地将尿酸排解出体外。

看过急诊医生,抽血化验之后,我的尿酸指标非常高,超过了正常范围。医生敢百分百肯定,导致我右脚疼痛的原因,就是痛风。看完急诊回家,我还无法下地走路,拍档租了个共享单车,然后才把我从车推到宿舍楼下。

回到家之后,听从拍档的建议,马上在微信上直接预约挂号。

12 月 4 日,上午 8 点拍档把我送到了宝安人民医院,当时,我的踝关节的疼痛在飞快地减弱,可以自己行走。于是,拍档就放心地离开,处理当天的公务去了。而我则经过抽血化验、超声波检验后,还不幸地发现,右边的肾有一块肾结石,血脂也比较高。万幸的是,肝功能还健康,所以血糖指标正常。医生开了点降尿酸的药,吩咐我一个月之后来复查。

至此,就是我第一次痛风的经历。

痛风可轻可重,备好「长期主义」、「系统主义」两颗药丸

朋友爱月三四年前痛风第一次发作,最近几年他在控制饮食、大量喝水和适度运动的情况下,没有复发。

但痛风实际上是身体新陈代谢出了问题,而新陈代谢与我们的肝脏、肾脏、胰脏等内脏有莫大关系。痛风如果处理不好,严重的情况下,会引发肾衰竭。即便不引发肾衰竭,得出了痛风石,那就真的与痛风永世缠绵,一生都不得解脱。

而我是不愿再经历痛风了。所以,在抗击痛风的路上,我得长期服用「长期主义」、「系统主义」的药丸。

  • 长期主义:显然,痛风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好的,它是一种慢性病。而要治疗它,最重要的是控制身体的尿酸指标。每天都得花一些精力,耐心地做固定的动作,来长期调优身体的状态;
  • 系统主义:痛风它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它提示我过去的生活习惯是有多么的不健康,那么,可以借此机会,我重构自己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当形成了这种习惯的替代之后,在痛风这件事上,我自然而然会迎来一个好的结果。

不能忽略「信号」

回忆起,右脚拇指的偶尔疼痛,最早是 2015 年。当时我在西班牙参加 MWC,俗称跑展会。在客户一次请吃了西班牙海鲜烩饭之后,右脚拇指开始疼,不走路时不疼,走路的时候才疼。这个现象,让我以为自己跑展会走的路比较多,所以右脚的筋腱疲劳。晚上回到了酒店,自己用手搓捏脚拇指,第二天回复正常。终于是没有把身体第一次发出的信号放在心上。

而后这几年,右脚拇指疼时,我都以劳损的眼光看待,每次晚上搓捏之后,也会变得舒服。思想上的麻痹大意,忽略了身体每一次发出的信号,温水煮青蛙,直到最后一刻才发现真相。悔之晚矣,后果已经造成。

往大了想,很多事情,因为忽略了信号,导致了遗憾的后果——炒股时没看到风险提示;与别人交谈时没注意对方的表情;看新闻时没看到潮流风向的变化……例子太多,数都数不过来。

痛风于我,不仅是一种病,它也是一种提示,告诉我忽略信号的后果是多么可怕。假如第一次右脚拇指疼时,我就知道这是痛风,而我那时开始培养健康的饮食、生活习惯,绝不会出现无法下地行走的情况。

从此别了,美食们!但生命不能没有热爱

在美食的足球竞技场上,痛风就像一张红牌,狠狠地把我罚下场。

查阅医生朋友给我发来的痛风患者注意事项,高嘌呤、高果糖的食物都不能吃了,尤其是我最爱的羊肉、牛肉、部分的鱼肉,还有苹果橙子等食品都不能吃……杨镇宇、张扬跟我说,你的生命中会少了很多乐趣。

为此,我很遗憾,叹气也无法抒发内心的郁闷。实际上,我想起了兰迪·波许教授在 2007 年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上「最后一课」,之后他就辞去教务,一年后因胰腺癌恶化去世。

但在 2008 年 7 月去世之前,他一直还忙着帮胰腺癌研究基金争取更多研究资金,甚至还参加了胰腺癌公益短片的拍摄。即便是生命最后的一刻,他也在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最后一课」里,兰迪·波许首先分享了他的 6 个童年梦想,中间有的顺利实现了,有的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遭遇了挫折,但最终以某种方式曲折的实现了:

梦想 挫折 实现方式
体验零重力 从小近视,无法当航天员 带领学生赢得了航天局的竞赛,获得体验零重力的机会
但航天局明文规定教员不能与学员一起飞 为争取随队记者名额,他把实验室里的最新成果拿出来,让 NASA 的活动更受关注
在全国橄榄球联合会打球 教练不带球上课 他理解到练习基本功的重要性,即便没有正式成为橄榄球队队员,但他从训练当中学习到很多
在世界百科全书上发表一篇文章 兰迪·波许教授本身是虚拟现实技术的权威人物,他受世界百科全书邀请编写「虚拟现实」条目
见到科克船长,并且自己成为科克船长 一个人永远都无法成为另外一个人 趁着科克船长的本尊来实验室参观之际,向他推荐了虚拟现实技术,并为他开发了一套系统,无法成为科克船长,那和他一起共事
成为“在游乐场赢得大动物毛绒玩具的人之一” 长大后和孩子们到游乐场不停地赢玩具熊
成为一名迪士尼的创想者 想参与迪士尼的项目但被回绝 后来兰迪把搭建虚拟现实的系统成本降低到一百分之一,并发表演讲,获得了迪士尼项目相关人士的注意,并邀请他参与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兰迪·波许教授当年入选《时代》杂志影响世界的 500 人之一。

Read more

初识心学

我今年十一的时候,认真学习了心学,终于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可帮助自己找到自我的落脚点,以及正确地应对外界万事万物的方式。

首先儒家的目标,「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里的,「天理」和「人欲」和我们从字面上的理解不同。天理,包含了事物与方法两个层面的含义,事物是指客观、理性选择下,对自己也对别人有价值的事物,而要用符合儒家道德观、合适的方式方法去完成;「人欲」主要类似基督教里所定的七大罪,人性的负面。

或者这么说会比较好,天理代表着事物最终达到的一个完满的状态,所以在儒家的学说里,天理=中庸,中庸=中和。实际上,中和就是指事物达到完满的一种极致的状态。

那这个就是儒家所追求的目标,希望我们为人处事可以达到一个完满的状态,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主要是「灭人欲」,去掉个人的偏见和情绪。

问题就在于理学和心学,是希望用什么方法来达到的。理学朱熹认为,要先格物致知,把万事万物的道理分辨得明明白白,找到其中的规律,才能真正的达到万事万物完满的极致状态。

而心学的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的问题在于不停地追寻知识,只是真理越辩越烦,反而无法真正知道真理所在。所以他认为,儒学的修行,应当首先确立的是「诚意」。而修行中如何体现「诚意」呢?王阳明确立「知行合一」,作为「诚意」的实践,以及修行的体现」。

王阳明的道理,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这句话是类似的「实践出真知」。可能这句话也是从心学里发展而来。而我发现,「实践」这一词,是来自《传习录》。实践可以直接解释为,实实在在去做。

王阳明为何说朱熹的方法是错的呢?因为结合他在明代所处的官场,他觉得,大部分只是不停运用知识去辩论,而没有人真正去践行。这样的弊端,就变成儒学变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学问,而儒学所想真正追求的天理,只是沦为利益相争的工具。

另外一个层面则是,他也曾经用朱熹的方法去「格物」,比如他格了七天的竹子,却什么都没体会到,反倒是大病了一场。所以,从他自己个人经历出发,他认为,想让事物达到完满状态,并不是观察、讨论,获得知识就能做到的,还得在实践的过程中去运用知识,结合实践的经验,才能获得真正的方法。

还有另外一个层面的意思是,如何辨别一个人是否真正知道。而他既然知道,则必然做到。如果做不到,就是不知道。如果知道也就意味着做到。就是说,到底知不知道的证明,就是是否做到。

而天天说知道的人,证明他是否拥有知识,就看他到底是否做到。而这也是同样用来检验自己是否真正学习的一个标准。

但是「知行合一」可以认为是修行的法门,和标准。按照这个做法也有问题,就是,如果我好色,那是否我应当上街强奸妹子呢?

为了克服这一点,把「知行合一」纳入儒家道德观的范围里,王阳明在晚年提出了「致良知」,也就是说,人的一生追求,就是追求天理,让万事万物达到完满的状态。而这状态是什么,就是所谓的「五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是不同的阶段。

致良知,「致」是不断地接近的意思。良知,你也可以认为指代「天理」的另外一个词。依然还是希望我们身处世界,希望万事万物达到一个完满的状态。

而如何去做到这一点。除了知行合一之外,那么就是要「去私意」,要是是分辨自己的心念,把心头负面的情绪、不好的想法去掉,留下的就是正面的情绪、好的想法。然后用「知行合一」,把正面的情绪、好的想法,给实践出来。

如果了解心学,可以看几本书: 1、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日本人受心学的影响很深。我认为日本之所以可以一方面很好地传承自己的文化,又同时可以很好地向西方学习。和他们当时热衷研究心学有重大的关系。这本书是日本心学的代表性学者所写的王阳明生平传记,比国内所有版本都好,读了比较深入了解王阳明思想的变化,以及了解他思想所诞生的背景。

2、《华杉讲传习录》。儒家的学习很繁杂,因为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人对四书五经里面的某些字眼,提出不同的解释,来完成自己的学说。而华杉很好地把儒学重要的基础概念讲清楚,这样子我们就知道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到底在讨论什么内容。另外,华杉是一个有一定成就的企业家,是结合我们现代的观点来看心学。在看华杉的讲解时,是比较容易代入自己的情景来去理解。

Read more

读杨照《史记的读法》

读完《史记的读法》,震撼。

过去疑惑伯夷叔齐为何如此受司马迁看重,终于对该问题找到了一点解答的方法。

关于伯夷叔齐的背景,没什么特别大不了的。过去商朝下面的一个属国,叫孤竹国(现位于河北唐山一代),伯夷叔齐是这个国家的大皇子和三皇子。哥哥认为弟弟贤能,希望禅让皇位给弟弟;弟弟认为接受皇位不符礼制,故而和哥哥一起逃出国家。后来遇到武王伐纣归来的路上,他们拦住武王的队伍,臭骂了一顿,认为武王不仁。旁边的士兵们内心火起,想抓他们臭揍一顿,被姜子牙制止了。然后这两兄弟就在周地盘之外自愿过野人般的生活,直到饿死。这就是故事的全部了。

故事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有点无聊。但是为什么司马迁要把这个故事放在列传的第一篇?用我们正常人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故事,会觉得这两人很迂腐,又很傻,放弃了巨大的利益,甚至饿死。到底图的是什么?

我想,引出这个问题就是司马迁的用意所在。生死都可置之度外,那么,是什么犹在生存之上?司马迁没有直接说,而是话题一转,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愤青,为何伯夷叔齐颜渊,这些好人却不得好报,上天让他们吃都吃不饱;而有的恶人,却荣华富贵一生。上天有公平吗?

司马迁用孔子的话来回答,「道不同而不相为谋。」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不在同一个参考坐标系里,不应当拿来一起讨论。伯夷叔齐一生忠于内心的仁道,皇位都不要,忍饥挨饿最后饿死也不愿改变志向,显然他们的追求与正常人就大不一样。

或者,这也是为什么司马迁把这两人的故事放在第一篇的用意所在。就是到底《史记》里的列传所记载的都是些什么人。实际上就是记录司马迁认为应当值得后人思考的人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