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陶醉

今天下午 4 点,突闻噩耗,好朋友陶醉昨晚因突发急性肺部感染导致呼吸衰竭在医院去世了。想到以后再也不能和他一起畅谈,十分心痛。

几年前,陶醉婚后不久,一天晚上小酌后吐血,在医院检查出胰腺恶性肿瘤,得了和乔布斯一样的病。身为他婚礼的伴郎,我对这一天的来临心理有所准备。但没有想过来得这么快!

陶醉是长于深圳的东北人,正因如此,他身上兼有数种情怀,不同风流。自用网名“南方水车”,他无负这一名号。

在当年,互联网圈子里还在讨论什么人能“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我认为陶醉肯定是其中一个。他主职是程序员,但对哲学、艺术、设计这类人文的话题,却能比在座的文科生更加熟悉。难能可贵的是,他可以把这些知识贯通,连点成线,让人产生无数联想。当年,他所写的《断章》系列,文字优美,逻辑扎实,充满了想象力和可能性:

《断章》是一系列对物件和片段的思考,我们用它描绘科技与人文的犬牙交错。

《断章》一 · 马赛克 https://www.ifanr.com/78050

《断章》二 · 字 https://www.ifanr.com/79939

《断章》三 · 禅 https://www.ifanr.com/80965

《断章》四 · 化妆品 https://www.ifanr.com/83073

《断章》五 · 歌 https://www.ifanr.com/84101

《断章》六 · 社交应用 https://www.ifanr.com/86282

《断章》七 · 翻译 https://www.ifanr.com/88907

和陶醉聊天是很愉快的事,他虽然是直言不讳,但感受是舒服的,感觉就好像有人弹了脑门一下,“原来还可以这样?”因此,认识他的人,都尊称他“陶公”,我也不例外。

我很感恩他当年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当时我在文字上遇到困境,是他指出了我的毛病,虽有知识的积累,却不成体系,虽有直觉,但无逻辑的表达。他因此为我介绍了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这本书为我敞开了理解互联网的大门,也成为了“媒介环境学”的门徒。

陶醉于我,亦师亦友。我这篇短文,只是记录了他丰富人性的其中一角。

很可惜这个世界,我很难再找到像陶公这样有趣的人,这样善良的人了。

Read more

过程就是答案

中餐博大精深,八大菜系争奇斗艳,每年甜咸汤圆之争每年引发笔战无数。走遍天下的中国胃们,欣赏海外美景时,最怀念的还是家里的一碗老火汤。

中餐,中华文明的代表,无论是天南地北的口味,让人自豪。然而,米其林里的中餐厅数量稀少,让人愤愤不平。

日本经济新闻社的记者村山宏在一篇报道( http://w2h.cc/NzEyY )里说明了原因:

笔者在中国网络上发现了法国大厨批评中国菜的评论,“中国菜都是厨师不看食谱做的,所以味道并不固定”。的确,中国厨师常会根据当天食材的状态,随机应变地更改烹饪方法。……虽然经常会突发奇想,烹制的菜肴也很美味,但即便是同一种菜肴,每天的味道也会稍有不同。用不好听的话说,烹饪方法往往粗枝大叶。……由于像米其林这样的国外料理评价机构非常讨厌这种味道的偏差,因此中国料理的评分总是很低。

米其林是依据自己的评价标准来评价餐厅的,“评鉴标准包括食材品质、厨师对味道以及烹调技巧的驾驭能力、料理中展现的个性、是否物有所值及餐饮水准一致性。。”而如果餐饮水平的一致性无法保证,实际上就已经影响这五项标准中的第二项、第三项、第五项。可见个性化的表现,随意的烹饪风格,对米其林评分影响之大。。

中餐桎梏:无法保证长期稳定的结果

中餐厨师普遍会因为当天食材的状态而临时改变烹饪手法,你可以称赞他随机应变,但也可以认为,他不停地临时应付。

顾客会因为一次美味的体验称赞有加,但会因为某一次失望的体验,而决定再不回头。为何明知每一天的食材状态都不相同,却不发展出一套固定的流程和方法,确保每一次出品的味道始终美味如一?

总依赖临时发挥,也许在前 10 次没有出现问题。但可能在第 11 次时,突然间状态不佳,手感不对,炒出来的味道跟之前相差很大。 顾客因为极度的失望而离开,不再给第二次机会。

长期待在见招拆招的情况下,却不想办法解决。虽然能用短视这两个字来概括。然而,我在深入了解“为何中餐往往表现不够稳定”时,会发现这确实是一个行业性难题——中餐很难流程化。

建立流程,首先就要建立每一个流程的标准。

中餐有两个地方是明显很难标准化的。首先是「火候」无量化标准,一般都是以大火、中火、小火概撑。而西方的厨具里,烤炉的温度和时间,全部都是可以量化的;第二,调味很难量化,国外放调料,恨不得把称重器给拿上,但国内的餐馆,还是撒一把盐了事,咸淡与否完全看当天厨师的手感。

但这无法量化的背后,实际上是中餐这么多年了,其制作的过程和工具是没发生服么变化的。国外的厨房,为了做好一个牛扒,会直接用温度计来测量温度,而中餐却没有这方面的手段。也许有了这些东西会原本的厨师变得不会做菜了,但到了现代了,难道现代人还没能力去做好标准化这件事吗?

稳定的输出来自固定而优化的流程

丰田的精益制造一直是管理学的一座巅峰。而精益制造的核心就是流程控制,把所有动作都标准化,形成一个固定的动作,然后再相互配合发挥最高的效率。丰田之所以能够占领汽车市场,这背后关于生产制造的方法论,给它带来的竞争优势不可低估。

关于流程,似乎是没有人打算去讨论的,认为这是一个很枯燥很痛苦的事情。也许这就是高手和一般人之间的区别。高手为了追求高质量的结果,忍受这中间过程的枯燥与无聊。其实,当我了解了科学工作的内容后,我发现能成为科学家的必要条件,就是能够忍受巨大的无聊。科学实验很多时候就是固定流程的重复、重复、再重复。无非是修改一下实验的条件,但整个过程是没有变化的。实验出了结果之后,还要记录大量枯燥的数据,再在各个实验结果之间进行对比。也就是在一大堆枯燥的数字里进行对比,以发现某一个不正常的数值,来证明实验的结果。

流程控制,是西方管理思想的精华,追求高质量的结果,胜于有趣的过程

Read more

My First Post

欢迎来到陈一斌的博客。

在2007到2012年期间,我曾经运营一个名为「学无止境@一点一滴」的个人博客。

时隔8年,现在打算继续写个人博客,培养定期总结的习惯。

Read more

用 AI 辅助开发的经验二三则

缘起

2024 年的 8 月中旬, 我开始开发一个 Emacs 插件. 对 elisp 一窍不通的我, 通过 AI, 开始大家所说的 “自然语言编程”. 从那时起计算, 终于在 9 月 28 日发布了版本号为 0.3.5 的稳定版.

这是我人生中, 第一次开发出, 可以稳定运行的, 可供他人使用的软件产品, 不管盈利与否, 不管是否流行, 我都觉得意义重大. 换一个角度, 作为一个开源项目, org-zettel-ref-mode 已经收获 25 个 Star, 我无论如何, 都不能把它视为一个无人问津的产品.

这是我今年迈出的一小步, 后面是什么的一大步, 未来难以预料.

教训/经验

初碰软件开发, 还是不管懂不懂, 顶硬上, 碰到的问题自然是非常的多. 一个 Bug 刚修完, 另外 n 个 Bug 已经准备好跳出来了. 有段时间, 不断遇到 Bug, 不禁让我发出这样的感慨: Bug 都是人造的,Bug 在人在,人在 Bug 在,Bug 不在人还在

只要人在, Bug 一定会在. 总之目前, 我的心态, 已经放平. 这最重要的一点, 以平常心面对 Bug, 以及 Bug 总是会出现的情况 – Bug 是反馈的一种, 只不过刚好, 它反馈的是, 你疏忽的一面. 所以, 面对 Bug 很重要, 就好像我们面对人生中大大小小的疏忽一样.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