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的社会意义远低于 Web 2.0

web3 的提法很好,但意义和当年的 Web 2.0 不可同日而语吧。如果硬要说 web3 是什么,我宁愿把它安放在苹果 iPhone 所开启的移动互联网变革——但这一变革只是复用了 Web 2.0 的技术,在一个适合更多场景的设备上运行。如果说,我是用 web3 来逃避金融监管来购买境外金融产品——那首先,这种投资行为本身是极高风险的;如果说,我是用 web3 来购买了某些艺术 NFT,那么我为什么因为买一个图片的使用权而支付这么高的代价?如果有的人以「博傻」的心态进场,我觉得最好还是让自己冷静一下。

另外区块链技术就一定能够去中心化吗?决定产品形态的,从来是,人使用技术和工具的方式。就好像 Signal 创始人所观察到的,人具有一种中心化的本能和趋势,因为去中心化的技术底层,就如天堑一样把大多数人拦在外面。所以结构就变成了「去中心化技术 + 中心化工具」的诡异局面。我不认为这样的方式,是逻辑自洽的。

Read more

巨人:《富兰克林传》

富兰克林的十三种德行,以及习惯养成

富兰克林相信,「坏的习惯必须打破,好的习惯必须加以培养,然后我们才能希望我们的举止能够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正确。」

首先,他参考了各家,制定了属于自己的德行分类。

  1. 节制:食不过饱;饮不过量。
  2. 节言:于人于己不利的话不说,避免琐碎的闲聊;
  3. 秩序:物件有所归,办事有定时;
  4. 决心: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决心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
  5. 借鉴:花钱要于人于己有益,绝不浪费;
  6. 勤劳:珍惜时间,时间要花在做有用的事情上,力戒无意义的举动;
  7. 诚实:力戒虚伪欺诈,心存良知与公正,说话亦如此;
  8. 政治: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情,要做对人有益的事情,这是你的义务;
  9. 中庸:不走极端,别人对你的冒犯,若是正当,就要善于容忍;
  10. 整洁:身体、衣物以及住所,要保持清洁;
  11. 宁静:对待琐事、平常事或者不可避免之事,不可自扰;
  12. 贞节:不要纵欲过度,有伤身体,切记损害自己或者他人的安宁和名誉;
  13. 谦虚:仿效耶稣或苏格拉底。

富兰克林认为,养成美德「不要同时实施,免得分散注意力,而是在一段时间里专注实行一种准则;等到一种美德养成了习惯,再实行下一种。直到把十三条完全做到。」

富兰克林还认为,美德与美的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养成一种美德,有利于下一个美德的培养。所以他编排了以上的顺序。

在实践方面,则是用纸笔,画了一个记录 13 种美德的表格,每个星期培养一种。当 13 个星期过后,就可以依次培养完。而他坚持每天记录。

为了培养自己的生活习惯,他还制定了自己的作息表。

富兰克林是如何变通的

富兰克林为了帮助好朋友托马斯·邦德医生创办一所接收和治疗不管本地,还是来自外地穷苦病人的医院,在报纸上撰写了报道。

这么做了之后,一开始吸引了不少人的兴趣,慷慨解囊。富兰克林通过思考,看出了其中的诀窍——「想要筹集到足够的款子,没有议会的支持很难办到。」

所以,富兰克林利向议会提出了申请,但中间有一些波折。一开始,一些来自乡间的议员并不赞同这个计划,反对理由是:设立医院只对城里人有利,因此费用应该有市民承担;他们怀疑城里人是否也普遍赞成这个计划。富兰克林的看法与他们相反,觉得这个计划会得到市民欢迎。他们认为富兰克林的估计过高,不可能实现。

应对这个局面,富兰克林想出了一个办法,请求议会通过一项议案:按照捐款人的要求组成一个社团,给予数目不定的基金——这样做主要考虑是,议会如果不同意,就可以否决。在草拟议案时,富兰克林附加了一项重要款项:

经本议会决定,该项捐款人须开会选出经理和财务主管,并筹建到若干基金。此时,如果议长对筹集的资金感到满意,则该议长应视这项提案为合法,并签发命令,通知州金库支付两千英镑。该款分两次付清,用于医院的创办、建筑和装修。

议案里加了这一条,便获得通过,因为原先反对拨款的议员现在认识到:他们不花分文就可以得到关心慈善的每名,因此就投了赞同票。

Read more

双向链接笔记的局限性

原贴很长:https://www.v2ex.com/t/825142#reply8

楼主讨论了「双向链接」笔记的局限性,他以自己一个知识点生长的过程为例子,说明双向链接在归纳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时,展现力是有缺陷的。

我赞同楼主的一句话,「笔记并不是只有多级标签,更重要的是网状的关联」,这符合我个人的体验。尽管有 Roam 用论文证明自己在学习上更有效率,但知识内化的效率,应该是所有工具都无法保证的。

现在很多笔记工具在强调,适应「碎片化」的场景。但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反碎片化」的事情,它本来就要求人沉下心来,在一段时间里去努力理解某个概念,或者概念与概念的联系。这是我并没有直接使用双向链接笔记工具的原因。

节选

标签结构很重要

  • 多级标签,就像地图的多级定位一样,可以很灵活地调整搜索范围,并且建立一个搜索-反馈-搜索的循环过程: 搜索标签->初步的标签结果->结合初步结果+标签结构->再次筛选增删标签->更近一步的搜索结果->再次筛选标签->…->最终的搜索结果。

  • 这里的标签,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单个词或者词组,它甚至可以是一句话,例如本篇中的「对心脏支架的集采导致药物球囊使用增加」,它是对一段话的抽象概括。定位到这句话,就定位到了这段话。

  • 形容多级标签结构,最合适的词是「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 标签结构可以支持它自己的进化

并不是只有多级标签,更重要的是网状的关联

目前的双链软件与这种标签系统还有些距离 以 logseq 为例,笔记的「标题」被赋予了太高的重要性。在我看来笔记标题不应该特殊化。

比如 logseq 中,所有块中的标签,都会与笔记的标题建立关联。这明显是不合适的。某个块的标签不一定与笔记标题有关联,是否关联要看关系强弱,强行关联只会使原本很弱的联系变得很强,导致标签结构失真。

标题就一定得成为标签吗?如果是的话,它在标签结构中,处于哪一层呢?

以 logseq 为例,关系图谱(也即本篇所指的标签结构),没有被很好地发掘利用。

某个标签的反向链接列表,本质上是对这个标签先搜索再列表展示。

在反向链接页中,对标签再次进行筛选,本质上是一种多标签的搜索,这个过程不需要人工介入。

在搜索栏中,键入关键字,先展示命中的标签再展示命中的全文,本质上也是对标签的搜索。

而关系图谱恰恰是搜索功能的大辅助。所以为何不把这些搜索功能与关系图谱结合起来呢,而仅仅是摆一个样子呢?

当然,这里讨论的只是搜索相关。除开本质上是搜索的反向链接,双链软件的块状结构有很多好的特性,比如展示很方便,引用很方便。

我的回复

并不是只有多级标签,更重要的是网状的关联——非常认同。

从个人的实践来说,和你的感受一致,最终概念与概念之间形成正确的联系之后,才能构成知识。

所以我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去采用双向链接这种方式。但我之前看了 B 站上的阿婆主 [影视飓风] 关于工作流程的分享,意外的发现也许飞书的网状结构会更好。但我自己并没有在飞书上构建自己知识库的打算。

我个人还是喜欢原始的 zettelkastan 的方式。我个人觉得,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值得这样子去整理知识网,但如果自己真的努力去寻找概念和概念的联系,最终还是在心里形成了知识网。让自己在思考某个问题的时候,会迅速关联到相关的概念中去。

完全将知识网可视化可能是一个费力而不讨好的事情。

Read more

博文多了一个叫「社交」的分类

我的确是一个不太会社交的人,朋友的生日也记不住许多。但自从去年,好朋友陈鲨鱼在即刻上 @ 了我一个关于跨境电商的问题,而我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制作了一张图片,发布到即刻上之后,猛然增加了许多关注。现在,已经积累到 1449 人。

因此,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欲望被大大激发了,一天高产时可输出 3-4 条。但我经历过 Web 2.0 大爆发时代,深深明白,你在任何社交媒体上发表的数据,都不是你的数据。假如某个论坛、某个小平台突然关闭,那么你在上面所存放的文字、图片、视频都会一夜之间消失。

「虾米音乐」的关闭,让我再一次经历痛苦。我是多年虾米网的用户,以至于每年都交会员费用,希望它不那么快倒闭。但高晓松瞎几把操作,逼走虾米音乐的创始人南瓜,自己又没能做成什么事情——除了三国志战略版他主动帮忙带流量,给我留下印象之外,其它的就没什么了。我对高晓松个人没有偏见,我喜欢他为老狼写的那几首歌,《恋恋风尘》与其说是一首歌,不如说是一首诗。但他搞死虾米音乐这件事,让我颇有怨念。那个只需要点击系统推荐音乐,就可以畅快在音乐世界里冲浪的美好时光,已成往事。

虽然说,虾米音乐后续提供了把数据导出的方式和方法,但说实话的,即便我把虾米音乐里所喜爱的专辑和艺人导出了又怎么样?虾米音乐的精髓,根本就不在于「记录」,而是基于兴趣的发现、探索。我因为虾米音乐精准的推荐,找回了很多以前自己听过觉得好听的歌,还借此发现了很多非常棒的音乐人和专辑。——同为虾米粉丝的朋友,告诉我,我在虾米音乐上听过的歌,记录是 10 万首。非常惊讶!我印象中没这么多,有可能他夸大了,但我记忆中是有几万首的数量。所以,我在虾米音乐上,丢失的不光是我所喜欢的音乐人和歌,其实,丢失了大量我对音乐的记忆,甚至是品味。

现在,我又有一个很喜欢的网络服务,叫「即刻」。它作为一个社群,聚集了很多我觉得气味相投的人,里面的人很认真的生活,努力分享自己所发现的,整体氛围光明向上,性格理性而温暖。我是的确非常喜欢它。但我又担心再次遭遇「虾米事故」,所以,我决定给自己的博客开一个分类,叫「社交媒体」。

这个分类,是用于保存我发表在各大社交媒体上的言论。那么多年以后,我就可以通过这些记录,观察自己的思想的演变,性格的演变,甚至可以找回一些初心也说不定。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观察过去的自己,其实也是正确评价自己的一种方式。

Read more

做一个普通而自信的人(下):最是难得平常心

原本以为,我写完上篇之后,很快把下篇写完。但生活总有意外,比如说,昨天晚上一直在处理一张电商活动海报图,从没用过 PhotoShop 的我,硬着头皮,施展搜索大法,找素材,拼拼凑凑,居然完成了这张图。效果不能和顶级的电商设计相比,至少效果还过得去,达到了可用、大方、美观的程度。

如果是以前的我,在遇到这种意外的时候,内心应该会骂声娘,「这种破事怎么发生在我的身上?」现在则不然,骂娘归骂娘,事情只要有一丝可能性可实现,还是努力去做。很多人选择不做,是因为担心最后花了时间,却还有承担责任,亏大发了。但我得说,世界有时候的确是不公平的。然而,从长期来看,只要人生旅途中,一直执行正确的策略,总归能够得到较为令人满意的结果。

假如,我一晚上做图,最终得不到自己满意的效果,我会不会感到失落呢?肯定会的。人之常情。但我现在会看看我自己到底是否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回顾这张电商活动海报图,在完全是现学现卖地理解 PhotoShop 上的每一个按钮的用途,以及直接搜索网络上的素材,并把现有的素材拼凑进去。这个过程,我确实做完所有自己能做的事情了,问心无愧。即便是其他人问起,如果这个图片实现的效果不够好,也可以直接回应,我已经做完所有能做的事情,那么这个结果就应该是一个正确的结果,无可指责。

我以做了一件之前没做过的事情,来描述「超然平静」是一种什么状态。遇到意外时,不动怒,冷静地看待,并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法,执行它;若结果不如期望,只要发现自己已经尽力了,那么就,不光不责备而且还要告诉自己,已经做到了所有可以做的事情,反而值得给自己加一个鸡腿。很多人经常追求最终的结果,但忽略对自己实现过程的评价,这往往破坏原本平静的心境。要么令自己浮躁,去追求一些自己无法实现的目标;要么令自己低落,认为自己做啥啥不行。这两种情绪状态都不好,所以我认为要学会评价自己实现结果的过程。不要被不合理的期望裹挟,也不要为自己全力以赴之后但不完美的结果所伤害。

所以,文章的副标题写了我的主要观点,「最是难得平常心」。但如何理解平常心呢?我的解读,就是主标题「做一个普通而有自信的人」。这是一种自我认知:

  • 普通:承认自己不完美,不见得所有事情都能做好,不要强迫自己
  • 自信:但也明确知道自己也具备能力,可以通过思考、努力,做到某些事情,要懂得鼓励自己

我把最近的一次工作上的「小挑战」分享出来,因为这是平常生活工作中,经常遇到的典型场景。世界上大部分要自己去做的事情,很多时候是自己从来未遇过的,甚至未必就能预见到的。但也因为世事无常,所以世间才变得有趣。在克服这种困难时的自己,本身就值得赞赏。毕竟努力活着就很不容易了。

相比上篇,下篇就比较简短。我本来还准备写一写长篇大论。后来想了一想,其实没必要。总归其实就是一句话,用平常心来面对生活工作中的挑战,并在接受挑战的过程时学会评价,然后接受自己做了所有努力之后的结果。这样子,平常心就比较简单获得了。有了平静的心境之后,其实面对很多事情,都比较容易冷静下来,想解决办法。在一个不充满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状态下,想法是比较容易冒出来的。所以,不用担心,无惧风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