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的第三个世代
Table of Contents
这篇文章本来是为《离线》的一期以「滤镜」为主题的特刊而写。由于我今年工作任务繁重,实在抽不出时间完成这一主题,因此在今年 6 月退出写作组。在退出之前,我的朋友、《离线》的主编李婷希望我写一篇结语。这篇就是那篇结语了。经过李婷的允许,这篇结语我可以当成自己的作品,自由发表。所以,首先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李婷说,因为主题策划,和内容的写作上,我大力协助,因此在最终出版时,将会把我列进 credit 里。总之,十分感谢李婷带给我这么有趣的话题,在思维激荡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的乐趣,最后我并不是作者,也能够列进 credit 里,更要多说一声谢谢了。
摄影的第三个世代,我单纯是指进入移动互联网的最近十年。这十年,我将它定义为「世代」。为什么不用大家都比较惯常用的「年代」,而偏要用「世代」来形容摄影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呢?简而言之,是因为摄影在当代,和过去历史上所定义的摄影,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它都是不同的,可以和摄影以往任何一个阶段割裂开来,无法以时间的角度,来确定当代摄影是否还包括过去摄影所经常囊括的元素。鉴于此,我不能用「年代」来形容,因为摄影在当代,与过去以往,不存在时空上的延续性。我必须用「世代」来形容,以表明摄影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刚才我在讲,当下的摄影与以往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同。回过头看本文,从摄影的发端,到柯达所引领的胶卷时代,可以看到,定义摄影的人群,对于大众而言,始终是狭窄的。从最早期的贵族,到后来引领工业革命的商人,再到现代马格南摄影协会的出现,定义「摄影」始终是历史的一小撮人。但在 2007 年,iPhone 出现,揭开了摄影的第三个世代的帷幕。以 iPhone 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在短短 3 年时间,挤进了市场主流地位,而它所仰赖的主要武器之一,就是像素比以往手机更多、成像素质也更高的摄像头,媲美数码相机的成像画质。直到现在,摄像头的改进,依然是智能手机新品的主要卖点,我想这并不需要特别列举和证明。智能手机的出现,终结了胶卷时代,智能手机 = 相机,这一观点,既毋容置疑,又深入人心。如果把手机当成相机,考虑到智能手机的普及速度,那么,实际上摄影这个行为,历史上从未像今天一样广泛。
这是摄影史的惊天一跃,2007 年 iPhone 拉开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帷幕, 到 2010 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比数码相机多近 2 亿台。[1]根据 IDC 的数据 2020 年智能手机的出货量,约 12.9 亿台。而数码相机在 2010 年,以 1.21 亿台出货量达到顶峰,到 2019 年数码相机出货量距离 2010 年急剧下滑 87%[2]。这一段数据,描述的就是这 10 年的历史本身,以智能手机为摄影工具,参与摄影的主体从过去十年急剧扩大。显然,定义摄影的主体,从上一个阶段的摄影师,让位于现在智能手机生态的参与方——App 开发者, App 用户群体,还有不能不提的社交网络。参与第三个摄影世代的主要角色正是这几位。然而,我在摄影的第三世代定义一个主角这件事上遇到了困难。他们的戏份几乎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这就是摄影第三世代的特点之一,摄影不由单一群体定义,它是多个群体共同定义和创造的。
App 开发者、App 用户群体、社交网络三者相互作用,令「滤镜」在这个世代无比突出——滤镜泛滥,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我想这一事实也无所谓特别的列举和证明。毕竟,智能手机的相机 App,本身就自带着「滤镜」功能。而开启这一世代的英雄,就不得不提 Instagram,它完成了摄影第三世代的定义。它并不是第一个将拍立得风格引入到 App 里,但它将照片和社交网络结合,创造了以照片为主要内容的社交网络,大大促进了滤镜技术在 App 行业的普及。是它,创造了以「滤镜」为特点的内容市场,让普罗大众拥有随意使用「滤镜」表达自我的权力。以 Instagram 为发端,只要是和摄影相关的功能,几乎都会引入滤镜的功能。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组合,让图片化表达变得极度流行。后果?用户使用「滤镜」作为自我表达的武器,为赢得他人的点赞和评论,享受「15 秒出名」的快感而相互竞争,场面比古代斗兽场还要惨烈。
诡异的是,「滤镜」泛滥,令自我表达变得越来越不容易。当我们都在用类似的 App 来表达时,App 滤镜的数量上限,几乎决定了我们表达力的上限。雷同的照片化表达,越来越难以获得他人的关注。摄影的第三个世代,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在这样的关系中显现。
「App + 智能手机」是相机工业化的极致,两者搭配创造了最广泛的摄影人群。然而也因为它的成熟,令普通人无法再掌握着制造「滤镜」的技术了。当前,大家用滤镜表达自我,实际上,只是用别人的创造来创造,用别人的想象来想象。这是对自我表达的二次加工,而并非源自第一手创造。决定大众图片化表达的,是 App 背后的技术工匠们。他们使用算法,便宜的为大众提供各式各样的滤镜效果。算法是一种高级工具,这表明成像技术从摄影的第一世代发展到第三世代,可以看到,技术发展是越来越高级,但这同时也意味着,成像技术已经不再是大众可掌握的技术,而是由专门的技术人员来负责。——想找一个滤镜,我得下一个 App,唾手可得而又无法掌控。
在摄影的第三个世代,一切滤镜都是组织化生产出来的。假如滤镜也是一种产业,那么,当前的滤镜产业工业化到了历史的极致,几乎完全摧毁了滤镜的手工业制造。从历史来说,滤镜的手工制造一直在萎缩。在胶卷时代,摄影爱好者还可以通过在家里找个角落,自建暗房,实验多个成像技术,找到照片不同的成像方式,从而产生自己的摄影表达。现在,工具的创造者,和工具的使用者,两者有了更加明显的区分,简直是泾渭分明,两边角色几乎无法互换。你能听说,随便一个人可以自己开发一个 App,从而决定自己使用什么样的滤镜吗?但在胶卷年代,只要有兴趣和钱,这是可以的。
让工业满足了自我表达,后果就是摄影的繁荣,却支付了自我创造力作为代价。这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后果,就是人们对「滤镜」越来越渴求了,不同滤镜的 App 横空出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潮流。然而,这不过是世代里的小轮回。面对如此现实,我不得不感叹:最终,就是多一个滤镜而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