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经济学是什么?#

《叙事经济学》的作者是在耶鲁的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他在 2013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被入选为全球 100 大最具影响力的个人。

叙事经济学说的是,在信息、概念影响之下的大众意识,如何影响普罗大众的经济活动,从而对经济本身造成影响。

在这本书里「Meme」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词通常被翻译为「谜因」。也泛指,大众流行的概念,这些概念通常不明确,不客观,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很难结构化,难以溯源,突然兴起也突然结束。然而,正是「谜因」的流行,令某种概念、某种印象深入人心,从而成为集体行动决策的隐含前提。

为此,罗伯特创造了一个名词「经济叙事」,意指那些可能对经济活动造成影响的「谜因」。

如何理解叙事经济学?#

罗伯特·希勒所创造的「经济叙事」这一概念十分有用。如果真的有效地识别「经济叙事」,那么,实际上我们就掌握了一部分预测未来的能力。

然而,「经济叙事」是什么呢?它的特征是什么呢?在这方面,罗伯特·希勒并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因为定义经济叙事的过程,往往是现象已然「涌现」之后,还需参考大众对「谜因」的解读,之后所采取的行动才能定义。这意味着,叙事经济学本身的研究难以取证,非常困难。

社交网络每时每刻创造着海量的谜因。但难以判断,哪些谜因具备「叙事」的可能性——谜因只有在叙事成功的那一刻,才让人看到意义;在叙事成功之前,谜因都呆在黑箱里,几乎处于不可解读的状态。尤其是谜因实际上是由一小群人创造的沟通方式,就好像当年的火星文、以及现在 00 后喜欢用特定的短语,在谜因成功构筑叙事之前,主流人群对这类小圈子里的特定表达也难以进行关注和解读。

罗伯特·希勒希望未来可以出现可以解读谜因的工具,提前捕捉多个形成经济叙事的可能性,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而他现在的工作,就是通过马后炮的方式,来证明谜因与经济叙事之间的因果关系。他运用 2 个工具来确认大众话题的趋势,一个是 Google Ngrams,另外一个是 ProQuest,两个工具的主要用途,就是分析历年出版物里出现过关键字,来观察某一种谜因如何走向主流叙事。

在阅读本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美国梦」这一共识,实际上,美国梦的初次说法出现在 20 世纪 20 年代,但过了 20 年之后,美国梦在出版物里的提法才突然多了起来,一直强力地持续到 20 世纪 50、60 年代,才开始稍有回落,一直到 2000 年左右才出现大幅回落。

如何运用叙事经济学这一强大的思维框架?#

其实叙事经济学的核心原理并不复杂。如果阅读里面的案例(比特币、美国梦等),会发现罗伯特·希勒实际上是运用 2 个对媒体介质进行关键字检索的工具,Google Ngrams 和 ProQuest 来调研大众话题趋势。然后基于时间线的发展,对话题的前后影响力因素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话题的趋势性。

当互联网成为了大众标配的媒介环境,话题趋势其实变得透明,有大量为方便社交媒体运营所开发运营工具,大量搜集了互联网里的话题趋势,并进行了分析。比如 Google Trends,我想大家都不会陌生。而当前流行的互联网职业中,社交媒体运营也在大量运用这类工具,对谜因进行发掘。只不过,大部分并不和经济学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如果研究「谜因」久了,就会发现,人类的议题实际上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摆动,就好像钟摆一样。互联网上的讨论,就好像一个人在思考一样,围绕着一个议题循序渐进。尽管这些议题在短时间之内大量涌出,显得百花齐放、眼花缭乱,但最终会有一个流传最广泛的子议题,成为下一个议程。在现代传播学里,媒体是具备「议程设置」这一功能的,只要控制大众舆论中的议程走向,就可以影响到大众的观点。这一点,在美国总统竞选时尤其明显。

只不过,互联网的出现,令互联网上的议题与议程,对经济形成了非同一般的后果。这些围绕网络的大量非正式、情绪化的讨论,最终也影响了人的经济决策,比如是否买入某只股票,或者是否决定炒房,是否买保险等等。

叙事经济学就是讨论,经由互联网放大的公众舆论力量,最终如何对人的经济决策造成影响。之所以要专门冠名为「叙事经济学」,实在是互联网把大众舆论的力量极度放大,并形成了极大的规模——Facebook、Reddit、微信、微博、抖音、TikTok 这些网络巨型社交网络,囊括了大量细碎无比的声音,最终形成了影响现实的数据洪流。

由于互联网下的信息几乎是即时的、动态的,也就意味着,在互联网舆论所影响下的群体的经济决策也变得更加动态。这意味着,我们的决策,未来更多基于「预测」,减少对「现状」的判断。

与「金融炼金术」之间产生的联想#

在《金融炼金术》这本书里,索罗斯提出了他著名的思考框架「反身性」。其实反身性,几乎就是「叙事经济学」的实操版。让我们来看看索罗斯是如何归纳「反身性」的:

由于参与者的观点是所参与的情境的一部分,在建立反身性模型的时候,为了简化问题,引入了主流偏向这一概念。市场中的参与者众多,他们的倾向必定是各不相同的,但由于人们从众心理的作用,其中许多的偏向被彼此抵消,最后剩下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主流偏向。

这句话十分精炼,实际上他所表达的意思和「叙事经济学」里所认为的观点是一致的,因为信息会影响人。而索罗斯为了找到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联,他用「反身性」这一思考框架,来分析「市场参与者」的偏向,并预言其中一个成为主流。然后,他所做的,就是随大流,跟着即将形成的主流观点走。

至于具体的分析方法,我认为大家直接阅读《金融炼金术》这本书即可。

到底叙事经济学是不是一本好书?#

在豆瓣上,《叙事经济学》的得分仅仅 7.1 分,只刚好够得着「好书」的标准,而达不到大众心目中「优秀」的标准。

当然,这里有一部分翻译的问题。比如我一直就很难搞懂书中所说的「叙事星座」是个什么鬼意思。我认为这个词有一定的错译成分在。但抛开这一个词,整本书并不难理解。

我认为,西方人喜欢把复杂的事情,浓缩成一个简单可认知的规律,这就是叙事经济学的意义。也许是啰嗦,也有很多被认为是废话的内容。但我坚持这么认为,即便一本书有 99% 的废话,而只要它有一句话是真理,那么这本书就是五星级的好书;而如果一本书有 99% 的四星级道理,而没有一句话真理,那么它也就只能是四星级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