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奥莱利,是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也同时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技术类书籍出版商 O’REILLY 的创始人。
19 年 1 月时,他在个人网站上写了一篇趋势预测,目前来看,每一项都命中了:
-
AI 和算法无所不在
-
其他地方正在竞相超越美国
-
中国与非洲发生的变革
-
下一代农业技术革命
-
气候变化
-
基因工程
-
神经接口
-
在线学习
-
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蒂姆·奥莱利,是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也同时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技术类书籍出版商 O’REILLY 的创始人。
19 年 1 月时,他在个人网站上写了一篇趋势预测,目前来看,每一项都命中了:
AI 和算法无所不在
其他地方正在竞相超越美国
中国与非洲发生的变革
下一代农业技术革命
气候变化
基因工程
神经接口
在线学习
对政府的信任危机
评点:来自财新的大稿,近几年,一群 TMT 跨界投资者高举高打,以「市销率」衡量消费品项目,造成了许多神话和幻象。现在,潮水退去,居然谁都在裸泳。
据咨询公司贝恩调研统计,2018 年被其纳入追踪的 46 个本土新生势力品牌中,在 2018 年至 2020 年的三年间,仅有 17 个品牌维持了原有增长速度(年增速超过 10%),另有 17 个品牌未实现增长,且未能跑赢品类增速。
据贝恩上述调研,2016 年在市场上活跃的彩妆品牌,到 2021 年底,近 30% 不复存在;而当下彩妆品牌中,40% 成立不到五年;2016 年所有的护肤品品牌中,12% 已悄然退市;现有品牌中的 35%,在过去五年内才进入市场。
2020 年,从 TMT(科技、媒体和通信)投资领域跨界而来的投资人,带来了与传统消费企业不同的估值体系—— 市销率估值
,包容了新消费品牌烧钱不盈利的状态。但与互联网平台型公司不同,以利润换规模、达到相对垄断的模式在消费品行业很难行得通。
「消费新品牌的打法是『轻资产』模式,大部分是来自线上运营体系的流量成本,这些成本没有所谓的『规模效应』。随着流量变贵,成本反而上升了。」邓旻表示。
2021 年下半年以来,部分品牌未能兑现原定业绩,打击了投资者追高估值的信心,加上一系列政策和地缘政治事件影响,新消费投融资相比一年前显著趋冷。多名消费领域投资人对财新表示, 目前行业处于等待大部分消费项目消化高估值的状态,这一过程或需两年以上。
资本退潮与业绩放缓互为因果。一家风险投资机构的消费领域投资人告诉财新,此前 新消费品牌的很多增长都是牺牲利润、短期做大 GMV 的结果
,如今不敢大手大脚花钱了,或者融资已经出现短缺,增速自然放缓。
「 国内消费领域已经不知道投什么好了
,现在更关注『出海』品牌。零售大盘表现不好,『淘系』去年不涨了,抖音很多人越做越亏。」一名元气森林的投资人表示。
前述消费投资人亦告诉财新,从 2021 年的「6・ 18」大促就能看出,电商平台增长乏力,这意味要吃存量,即同品类其他品牌的份额。「如果本来就是新品类,此前还可以伴随着大盘成长,现在等于失去了大环境增长趋势的助力。另一个现实问题是,消费已经热了两年,很多项目『深口袋』基金已经投了一遍,还能找谁投下一轮?」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 年全国化妆品零售额 4026 亿元,同比增长 14.0%,高于 2020 年 9.5% 的增速。但受限于整体消费放缓,从 2021 年下半年到 2022 年前两个月,化妆品零售额的月度同比增速始终维持在个位数,3 月更同比下降 6.3%;2021 年 7 月–9 月受疫情影响显著,增速甚至低于同期社会零售总额。
作者朱自清
“废话!”“别费话!”“少说费话!”都是些不客气的语句,用来批评或阻止别人的话的。这可以是严厉的申斥,可以只是亲密的玩笑,要看参加的人,说的话,和用这些语句的口气。“废”和“费”两个不同的字,一般好像表示同样的意思,其实有分别。 旧小说里似乎多用“费话”,现代才多用“废话”。前者着重在啰唆,啰唆所以无用;后者着重在无用,无用就觉啰唆。
平常说“废物”,“废料”,都指斥无用,“废话”正是一类。“费”是“白费”,“浪费”,虽然指斥,还是就原说话人自己着想,好像还在给他打算似的。“废”却是听话的人直截指斥,不再拐那个弯儿,细味起来该是更不客气些。不过约定俗成,我们还是用“废”为正字。
道家教人“得意而忘言”,言既该忘,到头儿岂非废话?佛家告人真如“不可说”,禅宗更指出“开口便错”:所有言说,到头儿全是废话。他们说言不足以尽意,根本怀疑语言,所以有这种话。说这种话时虽然自己暂时超出人外言外,可是还得有这种话,还得用言来“忘言”,说那“不可说”的。这虽然可以不算矛盾,却是不可解的连环。所有的话到头来都是废话,可是人活着得说些废话,到头来废话还是不可废的。道学家教人少作诗文,说是“玩物丧志”,说是“害道”,那么诗文成了废话,这所谓诗文指表情的作品而言。但是诗文是否真是废话呢?
跟着道家佛家站在高一层看,道学家一切的话也都不免废话;让我们自己在人内言内看,诗文也并不真是废话。人有情有理,一般的看,理就在情中,所以俗话说“讲情理”。俗话也可以说“讲理”,“讲道理”,其实讲的还是“情理”;不然讲死理或死讲理怎么会叫做“不通人情”呢?道学家只看在理上,想要将情抹杀,诗文所以成了废话。但谁能无情? 谁不活在情里?人一辈子多半在表情的活着;人一辈子好像总在说理,叙事,其实很少同时不在不知不觉中表情的。
“天气好!”“吃饭了?”岂不都是废话?可是老在人嘴里说着。看个朋友商量事儿,有时得闲闲说来,言归正传,写信也常如此。外交辞令更是不着边际的多。——战国时触詟说赵太后,也正仗着那一番废话。再说人生是个动,行是动,言也是动;人一辈子一半是行,一半是言。一辈子说话作文,若是都说道理,那有这么多道理?况且谁能老是那么矜持着? 人生其实多一半在说废话。诗文就是这种废话。
得有点废话,我们才活得有意思。
有但诗文,就是儿歌,民谣,故事,笑话,甚至无意义的接字歌,绕口令等等,也都给人安慰,让人活得有意思。所以儿童和民众爱这些废话,不但儿童和民众,文人,读书人也渐渐爱上了这些。英国吉士特顿曾经提倡“无意义的话”,并曾推荐那本《无意义的书》,正是儿歌等等的选本。这些其实就可以译为“废话”和“废话书”,不过这些废话是无意义的。吉士特顿大概觉得那些有意义的废话还不够“废”的,所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繁剧的现代生活里,这种无意义的废话倒是可以慰情,可以给我们休息,让我们暂时忘记一切。这是受用,也就是让我们活得有意思。——就是说理,有时也用得着废话,如逻辑家无意义的例句“张三是大于”,“人类是黑的”等。 这些废话最见出所谓无用之用;那些有意义的,其实也都以无用为用。
有人曾称一些学者为“有用的废物”,我们也不妨如法炮制,称这些有意义的和无意义的废话为“有用的废话”。废是无用,到头来不可废,就又是有用了。
话说回来,废话都有用么?也不然。汉代申公说,“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多言”就是废话。为政该表现于行事,空言不能起信;无论怎么好听,怎么有道理,不能兑现的支票总是废物,不能实践的空言总是废话。这种巧语花言到头来只教人感到欺骗,生出怨望,我们无须“多言”,大家都明白这种废话真是废话。有些人说话爱跑野马,闹得“游骑无归”。有些人作文“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但是离题万里跑野马,若能别开生面,倒也很有意思。只怕老在圈儿外兜圈子,兜来兜去老在圈儿外,那就千言万语也是白饶,只教人又腻味又着急。这种才是“知难”;正为不知,所以总说不到紧要去处。这种也真是废话。还有人爱重复别人的话。别人演说,他给提纲挈领;别人谈话,他也给提纲挈领。若是那演说谈话够复杂的或者够杂乱的,我们倒也乐意有人这么来一下。可是别人说得清清楚楚的,他还要来一下,甚至你自己和他谈话,他也要对你来一下——妙在丝毫不觉,老那么津津有味的,真教人啼笑皆非。其实谁能不重复别人的话,古人的,今人的?但是得变化,加上时代的色彩,境地的色彩,或者自我的色彩,总让人觉着有点儿新鲜玩意儿才成。不然真是废话,无用的废话!
来自《读库》的《巨大沉默物》,是科幻小说中的概念:
BDO,big dumb object,巨大的、沉默的物体。它最早是 1993 年澳大利亚学者彼得·尼科尔斯(Peter Nicholls)在《科幻百科全书》(Th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中杜撰的一个概念,后来逐渐广为人知。 BDO 有几个特点:
一、它是“被制造”的(非自然产物);
二、它不是“人类制造”的;
三、它的制造者通常不会出现,呈现被遗弃或关闭的状态;
四、它非常大,人类可以进入探索。
这个问题来自阮一峰所写的《科技爱好者周刊(第 195 期)》。他逛 Hacker News 这一社区时,看到有人提问,「你做过不在乎结果的项目吗?」,引起了大量的回帖。
阮一峰说,中国的职业程序员极少会处于纯粹个出于兴趣去做无所谓结果的个人项目,原因是 996 式工作,压力很大,大家变得实际,每个项目追求明确的结果,“要么为了考核、绩效和晋升,要么为了赚钱。”
阮一峰认为,不管多忙也应该留点时间放在自己的兴趣项目上,哪怕得不到任何结果。他列举了 2 点原因,而我对第二点原因深表赞同: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般都是作者塑造作品,但是有些作品可以塑造作者。 你做着做着,变成了跟原来不一样的人。
许多知名程序员,刚入行时其实都很普通,看不出特别之处,但是他在追求自己兴趣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完成什么,从此找到了自我,全身心投入,成就了一番事业。
有一句话说,“你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句话的前提是,你得知道那是什么样子。兴趣项目就有这个作用,让你认识自己、塑造自己,壮大追求梦想的决心。
如果你问我有没有做过不在乎结果的项目?我会回答你,我做过不在乎结果的项目。
我的第一个不在乎结果的项目,就是这全名为「学无止境@一点一滴」的个人博客。从 2008 年发表第一篇开始,2009 年开始以每周更新一到两篇。这个博客后来 RSS 订阅量达到了 15 万。要知道,这个博客图片都无,纯文字内容,可说是将性冷淡贯彻到底,不说十多万订阅量,即便只有几百个,都令我十分意外。
当时,我设立「学无止境」,是因为遇到挫折,我不知道自己能成什么样子,也是从那时起,失眠常常在夜晚陪伴我,直到最近这两年它才放心离开。我不因目的而设立个人博客,然而,我因个人博客收获良多。仔细回忆一下,我有很多个小梦想,很早就实现了,归根结底,得感谢「学无止境」。
在刚毕业的时候,我的一个小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在老家的三线城市,我舅舅把我带到当地报业集团的老总面前,我内心紧张慌乱,老总让我倒杯茶,拿着茶杯时手抖不已,结果那自然是不了了之。然后,经过朋友介绍,跑去了背景去豆瓣应聘,应聘前吸取了教训,制作了一份 PPT,受到 HR 的广泛好评。但我最终没有去成豆瓣。
毕业后待业在家期间,我也有一直在更新自己的博客,某一天夜里,QQ 上提示有新加好友,我通过了之后,对方很热情地向我介绍,他正在做一个科技博客,叫小众拇指设备,后来这一博客后来更名为「爱范儿」。无论是在老家,还是在北京求职,我都有为爱范儿免费写稿,当时是出于兴趣,没有想过获得明确的结果或回报。可以说,爱范儿是我做的第二个不在乎结果的项目。
后来,随着爱范儿的流量逐步增加,影响力越来越大,获得了投资,逐步转向公司化运营。然后,我从北京回到广州,正式成为爱范儿的职员,后来我负责 iSeed 报道栏目,采访了不少国内的创业者和项目。我得偿所愿了,成为一名记者。
在广州,我还完成了好几个小梦想: